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重点、难点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梅贻琦大学德育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 第18-24页 |
2.1 社会时代背景 | 第18-19页 |
2.2 德育理论背景 | 第19-22页 |
2.3 个人实践经历 | 第22-24页 |
3 梅贻琦大学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24-30页 |
3.1 知、情、志统一:健全“整个之人格” | 第24-25页 |
3.2 理性爱国:“时刻不忘救国的重责” | 第25-26页 |
3.3 去“私”、“伪”:“养成团体合作精神” | 第26-28页 |
3.4 校风与大学精神建设:“大学当为社会之倡导与表率” | 第28-30页 |
4 梅贻琦的大学德育方法 | 第30-35页 |
4.1 教师“善喻”,学生“自动” | 第30页 |
4.2“大师”、“从游”与“自谋修养” | 第30-32页 |
4.3 依托美育体育,培养坚定意志 | 第32-33页 |
4.4 提倡群体实践,养成团体道德 | 第33-35页 |
5 梅贻琦大学德育思想的具体实践 | 第35-50页 |
5.1 清华大学时期 | 第35-43页 |
5.2 西南联合大学时期 | 第43-50页 |
6 梅贻琦德育思想对于当前大学德育的启示 | 第50-55页 |
6.1 德育目标:知德统一的“全人格”人才 | 第50-51页 |
6.2 德育内容:融合中西文化的优秀成分 | 第51-52页 |
6.3 德育方法:创新传统方法,构建优化模式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