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2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3-26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26-2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9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2章 文化品性:一种分析框架 | 第30-60页 |
2.1 什么是文化品性 | 第30-35页 |
2.1.1 文化的一般涵义 | 第30-34页 |
2.1.2 文化品性的基本内涵 | 第34页 |
2.1.3 文化品性的主要特征 | 第34-35页 |
2.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的解释 | 第35-39页 |
2.2.1 静态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 | 第36-37页 |
2.2.2 动态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 | 第37-38页 |
2.2.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不是对其政治品性的消解 | 第38-39页 |
2.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的价值阐释 | 第39-42页 |
2.3.1 个体层面:能够让“人”向“文”而“化” | 第39-41页 |
2.3.2 国家层面:能够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 第41页 |
2.3.3 社会层面:能够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 | 第41-42页 |
2.4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的生成依据 | 第42-44页 |
2.4.1 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 | 第42-43页 |
2.4.2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 第43-44页 |
2.5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的表征 | 第44-50页 |
2.5.1 思想政治教育要呈现人文情怀 | 第44-45页 |
2.5.2 思想政治教育要彰显民族特色 | 第45-47页 |
2.5.3 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 | 第47-48页 |
2.5.4 思想政治教育要内蕴以“文”“化”人的精髓 | 第48-50页 |
2.6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与其他品性的关系 | 第50-60页 |
2.6.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与政治品性分析 | 第50-54页 |
2.6.2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与经济品性分析 | 第54-57页 |
2.6.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与社会品性分析 | 第57-60页 |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资源的借鉴与现实价值 | 第60-92页 |
3.1 中国德教传统的承扬 | 第60-68页 |
3.1.1 儒家文化中的礼乐教化思想 | 第60-65页 |
3.1.2 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文化救国主张 | 第65-68页 |
3.2 西方德育思想的借鉴 | 第68-86页 |
3.2.1 古希腊三哲的文化思想 | 第68-73页 |
3.2.2 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 第73-76页 |
3.2.3 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教育思想 | 第76-80页 |
3.2.4 西方现代公民教育中几种代表性的文化教育思潮 | 第80-86页 |
3.3 历史资源的价值与不足 | 第86-92页 |
3.3.1 中国德育文化思想的价值与弊端 | 第86-89页 |
3.3.2 西方德育文化思想的价值与矛盾 | 第89-92页 |
第4章 脱离文化品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批判 | 第92-110页 |
4.1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缺失面临的困境 | 第92-100页 |
4.1.1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地位式微 | 第92-93页 |
4.1.2 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弱化 | 第93-96页 |
4.1.3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安全维护功能削弱 | 第96-100页 |
4.2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的主要原因 | 第100-110页 |
4.2.1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品性泛化 | 第100-102页 |
4.2.2 科学主义泛滥 | 第102-106页 |
4.2.3 思想认识偏差 | 第106-110页 |
第5章 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的目的和内容 | 第110-129页 |
5.1 增设文化转向的教育目的 | 第110-115页 |
5.1.1 培养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统一的人 | 第111-113页 |
5.1.2 培育具有人文精神的人 | 第113-114页 |
5.1.3 引导人们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 第114-115页 |
5.2 增加呈现文化意蕴的教育内容 | 第115-129页 |
5.2.1 情感教育 | 第116-118页 |
5.2.2 生活教育 | 第118-120页 |
5.2.3 生命教育 | 第120-123页 |
5.2.4 幸福教育 | 第123-129页 |
第6章 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的原则 | 第129-142页 |
6.1 柔性原则:从“强制”到“引导” | 第129-131页 |
6.1.1 传统“灌输”教育中的强制性 | 第129-130页 |
6.1.2 柔性原则指导下的引导性 | 第130-131页 |
6.2 潜隐暗示:从“显性”到“隐性” | 第131-134页 |
6.2.1 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131-132页 |
6.2.2 隐蔽原则指导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 第132-134页 |
6.3 以人为本:从“知识化”到“人性化” | 第134-136页 |
6.3.1 传统的知识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第134页 |
6.3.2 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回归 | 第134-136页 |
6.4 回归生活:从“政治化”到“生活化” | 第136-138页 |
6.4.1 传统“政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136-137页 |
6.4.2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 第137-138页 |
6.5 民主平等:从“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 | 第138-142页 |
6.5.1 传统主客二分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138-139页 |
6.5.2 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传统的超越 | 第139-142页 |
第7章 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性的方法 | 第142-162页 |
7.1 体现文化平等性的对话沟通法 | 第142-146页 |
7.1.1 对话沟通法的含义 | 第143-144页 |
7.1.2 对话沟通法的原则 | 第144-145页 |
7.1.3 实施对话沟通法的策略 | 第145-146页 |
7.2 体现文化交互性的情境体悟法 | 第146-150页 |
7.2.1 情境体悟法的含义 | 第146-147页 |
7.2.2 情境体悟法的原则 | 第147-148页 |
7.2.3 实施情境体悟法的策略 | 第148-150页 |
7.3 体现文化生活性的实践锻炼法 | 第150-153页 |
7.3.1 实践锻炼法的含义 | 第150-151页 |
7.3.2 实践锻炼法的原则 | 第151-152页 |
7.3.3 实施实践锻炼法的策略 | 第152-153页 |
7.4 体现文化渗透性的潜移默化法 | 第153-158页 |
7.4.1 潜移默化法的含义 | 第154页 |
7.4.2 潜移默化法的原则 | 第154-155页 |
7.4.3 实施潜移默化法的策略 | 第155-158页 |
7.5 体现文化感染性的道德叙事法 | 第158-162页 |
7.5.1 道德叙事法的含义 | 第159页 |
7.5.2 道德叙事法的原则 | 第159-160页 |
7.5.3 实施道德叙事法的策略 | 第160-162页 |
结语:让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的滋养中焕发光彩 | 第162-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8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