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2.1 人格 | 第13-14页 |
1.2.2 道德人格 | 第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21-22页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4.1 文献法 | 第23页 |
1.4.2 文本分析法 | 第23页 |
1.4.3 历史法 | 第23-25页 |
2 中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意义 | 第25-28页 |
2.1 理论意义 | 第25-27页 |
2.2 实践意义 | 第27-28页 |
3 中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 | 第28-41页 |
3.1 道德人格的结构及等级 | 第28-31页 |
3.1.1 道德人格的结构 | 第28-29页 |
3.1.2 道德人格的层次划分 | 第29-31页 |
3.2 道德人格教育目标的设置原则 | 第31-40页 |
3.2.1 尊重人的主体性 | 第31-32页 |
3.2.2 倡导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性 | 第32-37页 |
3.2.3 构建道德教育的人道性 | 第37-40页 |
3.3 中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 | 第40-41页 |
4 中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途径 | 第41-54页 |
4.1 家庭教育:以道德情感为切入点,关注家庭成员之间道德认知、道德情意以及道德行为的综合养成 | 第41-44页 |
4.1.1 家庭对道德情感的作用 | 第41-42页 |
4.1.2 家庭培养责任感的途径 | 第42-44页 |
4.2 学校教育:学生道德认知基础上道德权利意识的激发 | 第44-47页 |
4.2.1 学校对道德认知的作用 | 第44-45页 |
4.2.2 学校培养权利意识的途径 | 第45-47页 |
4.2.2.1 改变德育理念 | 第45页 |
4.2.2.2 提升教师德性 | 第45页 |
4.2.2.3 创新德育方式 | 第45-46页 |
4.2.2.4 改革德育管理 | 第46页 |
4.2.2.5 丰富德育评价 | 第46-47页 |
4.3 社会:道德实践基础上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 第47-51页 |
4.4 个人:自我努力基础上道德习惯的养成 | 第51-54页 |
5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