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6-1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2 相关学科及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1.2.1 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3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类型及其演进 | 第26-82页 |
2.1 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 第26-28页 |
2.1.1 自然环境背景 | 第26-27页 |
2.1.2 社会经济背景 | 第27页 |
2.1.3 地域文化背景 | 第27-28页 |
2.2 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类型 | 第28-53页 |
2.2.1 日常型 | 第28-44页 |
2.2.2 节庆型 | 第44-53页 |
2.3 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载体 | 第53-70页 |
2.3.1 点状空间类载体 | 第54-65页 |
2.3.2 线状空间类载体 | 第65-66页 |
2.3.3 面状空间类载体 | 第66-70页 |
2.4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演进过程 | 第70-73页 |
2.4.1 起源阶段 | 第70-71页 |
2.4.2 发展阶段 | 第71页 |
2.4.3 繁盛阶段 | 第71-72页 |
2.4.4 转型阶段 | 第72-73页 |
2.5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现状 | 第73-82页 |
2.5.1 已消失的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及载体 | 第73-74页 |
2.5.2 传承中的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及载体 | 第74-79页 |
2.5.3 新增加的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 | 第79-82页 |
第三章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空间格局及其演变 | 第82-126页 |
3.1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空间结构 | 第82-84页 |
3.1.1 平面类型 | 第82-83页 |
3.1.2 剖面类型 | 第83-84页 |
3.2 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空间典型模式 | 第84-88页 |
3.2.1 带状流线型 | 第84-86页 |
3.2.2 面状聚集型 | 第86页 |
3.2.3 复合网络型 | 第86-88页 |
3.3 广州市传统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空间分布 | 第88-103页 |
3.3.1 研究范围及整体空间分布 | 第88-92页 |
3.3.2 生活生产空间分布 | 第92页 |
3.3.3 娱乐消费空间分布 | 第92-95页 |
3.3.4 节庆活动空间分布 | 第95-96页 |
3.3.5 交通地标空间分布 | 第96-103页 |
3.4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空间演变 | 第103-123页 |
3.4.1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空间区位演变 | 第103-107页 |
3.4.2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空间格局演变 | 第107-117页 |
3.4.3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空间流线演变 | 第117-123页 |
3.5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空间特征 | 第123-126页 |
3.5.1 文化性 | 第123页 |
3.5.2 活力性 | 第123-124页 |
3.5.3 可达性 | 第124页 |
3.5.4 亲水性 | 第124-125页 |
3.5.5 连续性 | 第125-126页 |
第四章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演进机制 | 第126-140页 |
4.1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的基本特征 | 第126-130页 |
4.1.1 广泛性 | 第126-127页 |
4.1.2 流变性 | 第127-129页 |
4.1.3 地域性 | 第129页 |
4.1.4 载体依附性 | 第129-130页 |
4.2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空间演进的内在规律 | 第130-131页 |
4.2.1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空间区位演进规律 | 第130页 |
4.2.2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空间格局演进规律 | 第130-131页 |
4.2.3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空间流线演进规律 | 第131页 |
4.3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表达层次 | 第131-133页 |
4.3.1 以形态为主的表面层次 | 第131页 |
4.3.2 以活动为主的表现中介 | 第131-132页 |
4.3.3 以精神为主的内在层次 | 第132-133页 |
4.4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演进的外部制约 | 第133-136页 |
4.4.1 自然环境 | 第133页 |
4.4.2 社会经济 | 第133-135页 |
4.4.3 科技发展 | 第135页 |
4.4.4 本节小结 | 第135-136页 |
4.5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活动演进的文化动因 | 第136-140页 |
4.5.1 价值信仰 | 第136-137页 |
4.5.2 人居文化 | 第137-138页 |
4.5.3 心理意识 | 第138页 |
4.5.4 本节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五章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保护与复兴 | 第140-181页 |
5.1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第140-148页 |
5.1.1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现存的问题 | 第140-147页 |
5.1.2 滨水动态人文景观面临的挑战 | 第147-148页 |
5.2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复兴必要性 | 第148-149页 |
5.2.1 风土文化价值 | 第148页 |
5.2.2 景观生态价值 | 第148页 |
5.2.3 社会经济价值 | 第148-149页 |
5.3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复兴可行性 | 第149-177页 |
5.3.1 水系资源提供自然保障 | 第149-150页 |
5.3.2 成功案例提供现实经验 | 第150-177页 |
5.3.3 功能转变提供有利契机 | 第177页 |
5.3.4 城市文化提供群众基础 | 第177页 |
5.4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复兴原则 | 第177-179页 |
5.4.1 整体原则 | 第177-178页 |
5.4.2 文化原则 | 第178页 |
5.4.3 活力原则 | 第178-179页 |
5.4.4 生态原则 | 第179页 |
5.5 广州市滨水动态人文景观复兴趋势 | 第179-181页 |
5.5.1 挖掘历史根基 | 第179页 |
5.5.2 再现历史场景 | 第179-180页 |
5.5.3 活化历史背景 | 第180-181页 |
结语 | 第181-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1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7-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
附表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