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14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3.1 传统村落 | 第17-18页 |
1.3.2 基础设施 | 第18-19页 |
1.3.3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 | 第19页 |
1.4 研究范围 | 第19-21页 |
1.4.1 理论研究范围 | 第19页 |
1.4.2 实证研究范围 | 第19-21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1-24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 第24-41页 |
2.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 | 第24-29页 |
2.1.1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乡村转向 | 第24-25页 |
2.1.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基础设施的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2.1.3 历史遗产评价的研究综述 | 第26-28页 |
2.1.4 研究述评 | 第28-29页 |
2.2 评价学的理论与方法 | 第29-34页 |
2.2.1 评价学理论概述 | 第29-32页 |
2.2.2 评价方法的梳理 | 第32-33页 |
2.2.3 小结 | 第33-34页 |
2.3 基础设施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34-39页 |
2.3.1 城市基础设施评价 | 第34-36页 |
2.3.2 农村基础设施评价 | 第36-37页 |
2.3.3 历史遗产的基础设施评价 | 第37-38页 |
2.3.4 研究述评 | 第38-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41-66页 |
3.1 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的思考 | 第41-43页 |
3.1.1 对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评价起点理性认知 | 第41-42页 |
3.1.2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评价建构的基本原则 | 第42-43页 |
3.1.3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评价建构的基本思路 | 第43页 |
3.2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特征研究 | 第43-48页 |
3.2.1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基本特征 | 第43-44页 |
3.2.2 地理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 第44-46页 |
3.2.3 因地制宜的“生态性”特征 | 第46-47页 |
3.2.4 源自乡土的“地域性”特征 | 第47-48页 |
3.3 基于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的特征的评价考量 | 第48-55页 |
3.3.1 基于基础设施供给效果的“实用性”考量 | 第48-50页 |
3.3.2 基于基础设施综合价值的“价值性”考量 | 第50-52页 |
3.3.3 基于传统基础设施特征的“适用性”考量 | 第52-55页 |
3.4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评价体系构建 | 第55-65页 |
3.4.1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评价体系框架的构建 | 第55-56页 |
3.4.2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 第56-60页 |
3.4.3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评价标准的确立 | 第60-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四章 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总体评价研究 | 第66-86页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66-70页 |
4.1.1 珠三角地区概况 | 第66-68页 |
4.1.2 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概况 | 第68-70页 |
4.2 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特征概述 | 第70-75页 |
4.2.1 岭南水乡与广府文化共同催生的“亲水、理水”特征 | 第70-72页 |
4.2.2 就地城镇化模式带来的基础设施“半城镇化”特征 | 第72-73页 |
4.2.3 区域环境剧变而造成的传统基础设施“迅速老化”特征 | 第73-75页 |
4.3 基于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特征的评价体系优化与赋权 | 第75-79页 |
4.3.1 传统村落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整 | 第75页 |
4.3.2 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75-79页 |
4.4 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测度与分析 | 第79-84页 |
4.4.1 珠三角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测度 | 第79-81页 |
4.4.2 各子设施系统评价得分与结果分析 | 第81-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个案评价研究 | 第86-126页 |
5.1 评价个案一:佛山市顺德区市杏坛镇逢简村 | 第86-99页 |
5.1.1 逢简村概况 | 第86-88页 |
5.1.2 逢简村基础设施现状 | 第88-98页 |
5.1.3 逢简村基础设施评价 | 第98-99页 |
5.2 评价个案二: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黎槎村 | 第99-114页 |
5.2.1 黎槎村概况 | 第99-102页 |
5.2.2 黎槎村基础设施现状 | 第102-111页 |
5.2.3 黎槎村基础设施评价 | 第111-114页 |
5.3 评价个案三:广州市海珠区华洲街道小洲村 | 第114-124页 |
5.3.1 小洲村概况 | 第114-115页 |
5.3.2 小洲村基础设施现状 | 第115-123页 |
5.3.3 小洲村基础设施评价 | 第123-12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六章 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善措施与建议 | 第126-140页 |
6.1 规划控制的措施与建议 | 第126-131页 |
6.1.1 强化“生态基础设施”概念,推动周边环境的整体性保护 | 第126-127页 |
6.1.2 注重保护与建设的衔接,以“有机更新”模式推动传统设施的再生利用 | 第127-129页 |
6.1.3 结合保护范围的划定,对基础设施实行分区建设与控制 | 第129-131页 |
6.2 技术应对的措施与建议 | 第131-134页 |
6.2.1 推行成本低廉、简单易行的“乡土适宜性技术” | 第131-132页 |
6.2.2 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适宜性技术” | 第132-133页 |
6.2.3 进行替代性材料的发掘与设施的风貌营造 | 第133-134页 |
6.3 机制保障的措施与建议 | 第134-138页 |
6.3.1 推动部门整合,构建新的“权责”主体 | 第134-135页 |
6.3.2 构建“多方参与,有效监督”的供给决策机制 | 第135-137页 |
6.3.3 明确维护主体,激励村民参与,推行“共同维护” | 第137-13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0-14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40-141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141页 |
7.3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7页 |
附录 | 第147-1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附件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