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23页 |
1.2.1 长期注水冲刷对储层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大孔道渗流规律研究 | 第16-18页 |
1.2.3 大孔道识别方法 | 第18-19页 |
1.2.4 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1.2.5 特高含水期水驱开发动态规律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1.2.6 特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评价方法 | 第22-23页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第2章 长期水驱储层动态演化规律及其分形特征 | 第26-55页 |
2.1 岩石润湿性及填隙物演化规律 | 第26-33页 |
2.1.1 岩石孔壁润湿性 | 第26-31页 |
2.1.2 填隙物含量和产状变化 | 第31-33页 |
2.2 储层物性参数演化规律 | 第33页 |
2.3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演化规律 | 第33-54页 |
2.3.1 利用电镜扫描图像研究水驱前后孔隙结构 | 第34-36页 |
2.3.2 压汞分析水驱后岩样孔隙结构特征变化规律 | 第36-45页 |
2.3.3 水驱后岩心孔隙结构变化的分形特征 | 第45-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3章 大孔道非线性渗流机理 | 第55-102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55页 |
3.2 大孔道非线性流动条件分析 | 第55-68页 |
3.2.1 非线性渗流界限 | 第55-57页 |
3.2.2 非达西渗流系数 | 第57-59页 |
3.2.3 非线性渗流的存在性分析 | 第59-68页 |
3.3 大孔道高速非线性渗流微观机理 | 第68-88页 |
3.3.1 基于毛管束模型的高速非线性渗流机理 | 第68-74页 |
3.3.2 基于孔喉模型的高速非线性渗流机理 | 第74-81页 |
3.3.3 指数型高速非线性渗流机理 | 第81-86页 |
3.3.4 高速非线性流形成过程机理 | 第86-88页 |
3.4 大孔道中产量和压力径向分布的分形分析模型 | 第88-92页 |
3.5 高速非达西渗流对开发动态的影响 | 第92-96页 |
3.5.1 指数型高速非线性渗流对产量和含水率的影响 | 第92-93页 |
3.5.2 Forchheimer型高速非线性渗流对产量和含水率的影响 | 第93-94页 |
3.5.3 影响规律分析 | 第94-96页 |
3.6 相对渗透率曲线 | 第96-101页 |
3.6.1 相对渗透率的分形分析模型 | 第96-99页 |
3.6.2 实验验证 | 第99-10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4章 考虑非线性渗流的时变数值模拟 | 第102-116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102页 |
4.2 时变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02-108页 |
4.2.1 基本假设 | 第102页 |
4.2.2 高速非线性流动处理及运动方程 | 第102-103页 |
4.2.3 参数时变处理 | 第103-104页 |
4.2.4 基本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104-105页 |
4.2.5 辅助方程 | 第105页 |
4.2.6 初始条件 | 第105页 |
4.2.7 边界条件 | 第105-106页 |
4.2.8 模型求解 | 第106-108页 |
4.3 储层系统时变非线性特征及其对开发动态的影响 | 第108-115页 |
4.3.1 概念模型建立 | 第108-109页 |
4.3.2 储层渗透率的动态分布规律 | 第109-111页 |
4.3.3 时变非线性对含油饱和度分布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4.3.4 时变非线性对注入水波及系数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4.3.5 时变非线性对层间采收率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5章 大孔道识别新方法 | 第116-149页 |
5.1 大孔道识别流程 | 第116页 |
5.2 大孔道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116-118页 |
5.3 大孔道的动态响应特征 | 第118页 |
5.4 大孔道识别方法 | 第118-137页 |
5.4.1 井间动态连通性反演改进方法 | 第119-128页 |
5.4.2 基于云模型的大孔道识别新方法 | 第128-137页 |
5.5 大孔道参数计算方法的改进 | 第137-140页 |
5.5.1 考虑高速非线性渗流的Carman-Kozeny方程的改进 | 第137-138页 |
5.5.2 大孔道参数计算方法的改进 | 第138-140页 |
5.6 应用实例 | 第140-14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第6章 特高含水期油藏水驱开发特征评价模型 | 第149-187页 |
6.1 问题的提出 | 第149-150页 |
6.2 特高含水期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 第150-152页 |
6.3 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下弯及水驱曲线上翘时机 | 第152-154页 |
6.4 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与含水饱和度新型关系式 | 第154-157页 |
6.5 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关系式理论推导 | 第157-168页 |
6.5.1 第一种类型关系式理论推导 | 第157-165页 |
6.5.2 第二种类型关系式理论推导 | 第165-168页 |
6.6 基于新型水驱特征曲线的油藏工程方法改进 | 第168-176页 |
6.6.1 可采储量和采收率改进公式 | 第168-169页 |
6.6.2 可采储量采出程度改进公式 | 第169-170页 |
6.6.3 含水率及含水上升率改进公式 | 第170-171页 |
6.6.4 童宪章改进图版 | 第171-173页 |
6.6.5 驱油效率和波及系数改进公式 | 第173-174页 |
6.6.6 存水率改进公式 | 第174-176页 |
6.6.7 水驱指数改进公式 | 第176页 |
6.7 应用实例 | 第176-186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86-187页 |
第7章 考虑大孔道影响的特高含水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模型 | 第187-217页 |
7.1 问题的提出 | 第187页 |
7.2 特高含水期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87-201页 |
7.2.1 评价指标海选 | 第188页 |
7.2.2 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 第188-191页 |
7.2.3 评价指标筛选方法 | 第191-194页 |
7.2.4 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194-195页 |
7.2.5 部分重要指标计算方法 | 第195-201页 |
7.3 评价标准 | 第201-202页 |
7.4 评价指标权重 | 第202-206页 |
7.4.1 权重确定方法 | 第202-206页 |
7.4.2 权重的确定 | 第206页 |
7.5 开发效果评价新方法 | 第206-208页 |
7.6 应用实例 | 第208-215页 |
7.7 本章小结 | 第215-217页 |
第8章 结论 | 第217-219页 |
参考文献 | 第219-23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230-2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232-233页 |
致谢 | 第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