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10-11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大坝隧道的岩溶危害 | 第14-24页 |
2.1 岩溶的产生和危害 | 第14-16页 |
2.1.1 岩溶产生的条件 | 第14页 |
2.1.2 岩溶的危害 | 第14-15页 |
2.1.3 岩溶的分类 | 第15-16页 |
2.2 大坝隧道工程概括 | 第16-19页 |
2.2.1 隧道概况 | 第16页 |
2.2.2 工程地质 | 第16页 |
2.2.3 水文地质 | 第16-17页 |
2.2.4 不良地质 | 第17-19页 |
2.3 大坝隧道岩溶的统计分析 | 第19-22页 |
2.4 大坝隧道岩溶洞穴的处治 | 第22-23页 |
2.4.1 小型岩溶洞穴处治 | 第22页 |
2.4.2 大型岩溶洞穴处治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隧道现场监控量测 | 第24-33页 |
3.1 监控量测的意义 | 第24页 |
3.2 监控量测内容 | 第24-25页 |
3.2.1 监测项目 | 第24-25页 |
3.2.2 测点布置 | 第25页 |
3.3 监控量测实测数据处理及回归分析 | 第25-32页 |
3.3.1 回归分析概述 | 第25-26页 |
3.3.2 监控量测稳定性判别 | 第26-27页 |
3.3.3 周边收敛分析 | 第27-29页 |
3.3.4 拱顶沉降分析 | 第29-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溶洞分布位置对隧道围岩位移和应力的影响 | 第33-78页 |
4.1 概述 | 第33-35页 |
4.2 顶部溶洞对隧道围岩位移和应力的影响 | 第35-42页 |
4.2.1 顶部溶洞对围岩位移的影响 | 第35-39页 |
4.2.2 顶部溶洞对围岩应力的影响 | 第39-42页 |
4.3 左侧拱肩溶洞对隧道围岩位移和应力的影响 | 第42-49页 |
4.3.1 左侧拱肩溶洞对围岩位移的影响 | 第42-46页 |
4.3.2 左侧拱肩溶洞对围岩应力的影响 | 第46-49页 |
4.4 左侧水平溶洞对隧道围岩位移和应力的影响 | 第49-56页 |
4.4.1 左侧水平溶洞对围岩位移的影响 | 第49-53页 |
4.4.2 左侧水平溶洞对围岩应力的影响 | 第53-56页 |
4.5 左侧拱脚溶洞对隧道围岩位移和应力的影响 | 第56-64页 |
4.5.1 左侧拱脚溶洞对围岩位移的影响 | 第56-60页 |
4.5.2 左侧拱脚溶洞对围岩应力的影响 | 第60-64页 |
4.6 底部溶洞对隧道围岩位移和应力的影响 | 第64-71页 |
4.6.1 底部溶洞对围岩位移的影响 | 第64-68页 |
4.6.2 底部溶洞对围岩应力的影响 | 第68-71页 |
4.7 不同位置溶洞对隧道围岩位移和应力的影响的对比 | 第71-76页 |
4.7.1 不同位置溶洞对隧道围岩位移的影响的对比 | 第71-74页 |
4.7.2 不同位置溶洞对隧道围岩应力的影响的对比 | 第74-7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