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概述 | 第13页 |
1.2 小跨高比连梁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1.3.1 钢筋混凝土连梁 | 第14-16页 |
1.3.2 钢板混凝土连梁 | 第16页 |
1.3.3 普通配筋双连梁 | 第16-17页 |
1.3.4 可更换连梁 | 第17-21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小跨高比连梁的受力机理和改善措施 | 第23-29页 |
2.1 剪力墙中连梁的作用 | 第23-24页 |
2.2 小跨高比连梁受力机理 | 第24-26页 |
2.3 连梁的破坏形态 | 第26页 |
2.4 连梁在设计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小跨高比含铅阻尼夹层连梁抗震性能数值模拟分析 | 第29-73页 |
3.1 有限单元法 | 第29页 |
3.2 ABAQUS简介 | 第29-31页 |
3.2.1 ABAQUS非线性分析简介 | 第29-30页 |
3.2.2 ABAQUS中非线性问题的求解器 | 第30页 |
3.2.3 ABAQUS中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 | 第30-31页 |
3.3 有限元模型 | 第31-32页 |
3.3.1 模型的尺寸及构造 | 第31-32页 |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2-35页 |
3.4.1 单元的选取 | 第32页 |
3.4.2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32页 |
3.4.3 钢材、铅、钢筋本构模型 | 第32-33页 |
3.4.4 加载制度 | 第33-34页 |
3.4.5 边界条件和加载位置 | 第34页 |
3.4.6 网格划分 | 第34页 |
3.4.7 模型运算与求解 | 第34-35页 |
3.5 抗震性能指标 | 第35-37页 |
3.5.1 连梁承载力 | 第35页 |
3.5.2 延性与变形能力 | 第35页 |
3.5.3 连梁刚度退化 | 第35-36页 |
3.5.4 耗能能力 | 第36-37页 |
3.6 跨高比0.75的连梁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 第37-49页 |
3.6.1 跨高比0.75的连梁承载力分析 | 第37-46页 |
3.6.2 跨高比0.75的连梁耗能性能分析 | 第46-48页 |
3.6.3 跨高比0.75的连梁刚度退化 | 第48-49页 |
3.7 跨高比1.0的连梁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 第49-61页 |
3.7.1 跨高比1.0的连梁承载力分析 | 第49-58页 |
3.7.2 跨高比1.0的连梁耗能性能分析 | 第58-60页 |
3.7.3 跨高比1.0的连梁刚度退化 | 第60-61页 |
3.8 跨高比1.5的连梁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 第61-72页 |
3.8.1 跨高比为1.5的连梁承载力分析 | 第61-69页 |
3.8.2 跨高比为1.5的连梁耗能性能分析 | 第69-71页 |
3.8.3 跨高比为1.5的连梁刚度退化 | 第71-72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4章 小跨高比含铅阻尼夹层连梁正交试验的数值模拟及参数分析 | 第73-87页 |
4.1 常用的试验设计方法 | 第73-74页 |
4.1.1 单因素轮换法 | 第73页 |
4.1.2 试验设计方法的确定 | 第73页 |
4.1.3 正交试验设计及数值计算结果 | 第73-74页 |
4.1.4 试件配筋 | 第74页 |
4.2 正交试验设计 | 第74-78页 |
4.2.1 跨高比对含铅阻尼夹层连梁承载力的影响 | 第76-77页 |
4.2.2 开缝高度对承载力的影响 | 第77页 |
4.2.3 混凝土强度对含铅阻尼夹层连梁承载力的影响 | 第77-78页 |
4.2.4 阻尼盒厚度对连梁承载力的影响 | 第78页 |
4.3 跨高比对含铅阻尼夹层连梁变形能力的影响 | 第78-81页 |
4.3.1 跨高比对连梁位移的影响 | 第79-80页 |
4.3.2 开缝高度对连梁极限位移的影响 | 第80-81页 |
4.3.3 混凝土强度对极限位移的影响 | 第81页 |
4.3.4 阻尼盒厚度对极限位移的影响 | 第81页 |
4.4 连梁耗能能力影响因素 | 第81-84页 |
4.4.1 跨高比对含铅阻尼夹层连梁耗能能力影响 | 第82-83页 |
4.4.2 开缝高度对耗能能力的影响 | 第83页 |
4.4.3 混凝土强度等级对连梁耗能能力的影响 | 第83-84页 |
4.4.4 阻尼盒厚度对含铅阻尼夹层连梁耗能量的影响 | 第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5.1 结论 | 第87-88页 |
5.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97-99页 |
一、论文发表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