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中、老年论文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以滨州市沾化区幸福院为例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引言第7-17页
    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7-10页
    2.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4页
    3.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14-15页
    4.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5-17页
第1章 互助养老的内涵和理论基础第17-23页
    1.1 农村互助养老第17-20页
        1.1.1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起源及其内涵第17-18页
        1.1.2 农村互助养老的特点第18-19页
        1.1.3 农村互助养老的优势第19-20页
    1.2 互助养老的理论基础第20-23页
        1.2.1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第20-21页
        1.2.2 社会支持理论第21-23页
第2章 滨州市沾化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第23-34页
    2.1 沾化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情况及养老模式比较第23-26页
        2.1.1 沾化区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情况第23-24页
        2.1.2 沾化区几种机构养老模式比较第24-26页
    2.2 沾化区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第26-31页
        2.2.1 沾化区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的必要性第26-29页
        2.2.2 沾化区发展农村互助养老的可行性分析(pest分析法)第29-31页
    2.3 沾化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农村幸福院发展现状第31-34页
        2.3.1 沾化区农村幸福院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第31页
        2.3.2 沾化区农村幸福院建设第31-34页
第3章 沾化区农村幸福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34-40页
    3.1 沾化区农村幸福院建设存在的问题第34-36页
        3.1.1 服务对象少,入住率相对较低第34页
        3.1.2 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第34-35页
        3.1.3 身份模糊,缺乏制度保障第35-36页
        3.1.4 资金匮乏,缺乏长效稳定的资金注入第36页
        3.1.5 服务技术含量低,功能单一第36页
    3.2 农村幸福院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第36-40页
        3.2.1 传统养老观念阻碍互助养老的发展第36-37页
        3.2.2 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与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第37-38页
        3.2.3 互助服务单一,服务模式运行不完善第38页
        3.2.4 落后的管理理念制约农村幸福院的发展第38-40页
第4章 国内外互助养老经验借鉴及启示第40-44页
    4.1 我国互助养老的经验模式第40-41页
        4.1.1 河北“肥乡模式”第40页
        4.1.2 广州越秀区“养老服务储蓄模式”第40-41页
    4.2 发达国家互助养老的经验借鉴第41-44页
        4.2.1 德国合住公寓模式第41-42页
        4.2.2 日本“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第42页
        4.2.3 美国医养结合模式第42-44页
第5章 加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建设的对策第44-49页
    5.1 政府支持方面第44-45页
        5.1.1 加强政府政策创制,建立长远发展机制第44-45页
        5.1.2 拓展资金供给渠道,加大对农村互助养老的资金支持第45页
    5.2 社会支持方面第45-47页
        5.2.1 积极调动和引导社区和市场的力量,优化资源配置第45-47页
        5.2.2 弘扬孝道文化,营造良好的道德文化支持第47页
    5.3 家庭及个人支持层面第47-49页
        5.3.1 引导民众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和认识第47页
        5.3.2 引导民众转变对养老服务工作的偏见第47-48页
        5.3.3 倡导村民乡邻互助和志愿服务,营造良好的养老环境第48-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致谢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汉谏议制度研究
下一篇:以机构为支撑的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模式研究--以长沙市康乃馨老年呵护中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