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国外旅游安全相关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旅游安全相关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1.2.3 海螺沟景区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22-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4-25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第25-28页 |
2.1.1 风险相关概念 | 第25页 |
2.1.2 山地景区相关概念 | 第25-27页 |
2.1.3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相关概念 | 第27-28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2.2.1 风险评价相关理论 | 第28-29页 |
2.2.2 自然灾害相关理论 | 第29-30页 |
2.3 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的特点 | 第30-31页 |
第3章 海螺沟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 第31-41页 |
3.1 安全评价体系指标构建原则 | 第31-32页 |
3.1.1 科学性原则 | 第31页 |
3.1.2 系统性原则 | 第31页 |
3.1.3 综合性原则 | 第31-32页 |
3.1.4 层次性原则 | 第32页 |
3.1.5 区域性原则 | 第32页 |
3.2 海螺沟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 | 第32-41页 |
3.2.1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 第32-38页 |
3.2.2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38-41页 |
第4章 海螺沟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 | 第41-54页 |
4.1 海螺沟景区的概况 | 第41-46页 |
4.1.1 海螺沟景区区位概况 | 第41-43页 |
4.1.2 区域内片区分布现状 | 第43-44页 |
4.1.3 海螺沟景区的价值 | 第44-45页 |
4.1.4 海螺沟景区旅游发展情况 | 第45-46页 |
4.2 海螺沟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 | 第46-54页 |
4.2.1 海螺沟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第46-49页 |
4.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估法的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 | 第49-52页 |
4.2.3 海螺沟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价结论及分析 | 第52-54页 |
第5章 海螺沟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管理建议 | 第54-63页 |
5.1 海螺沟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管理 | 第54-56页 |
5.1.1 旅游安全风险管理目标 | 第54-55页 |
5.1.2 旅游安全风险管理手段 | 第55-56页 |
5.1.3 旅游安全风险管理方法 | 第56页 |
5.2 海螺沟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积极型管理策略 | 第56-60页 |
5.2.1 旅游安全监测 | 第57-58页 |
5.2.2 旅游安全预防 | 第58-60页 |
5.3 海螺沟山地景区旅游安全风险消极型处理策略 | 第60-63页 |
5.3.1 旅游安全事故处理 | 第61-62页 |
5.3.2 旅游安全善后处理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4-65页 |
6.2.1 论文不足 | 第64页 |
6.2.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附录 | 第71-76页 |
关于“海螺沟山地景区旅游风险评价研”调查问卷(旅游参与者) | 第71-75页 |
关于“海螺沟山地景区旅游风险评价研究”访谈提纲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