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的概念 | 第12页 |
1.2 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 | 第12-13页 |
1.3 纳米氧化锌的应用与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1.3.1 纳米氧化锌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2 纳米氧化锌的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4 RTCA技术简介 | 第17-24页 |
1.4.1 分析参数的定义 | 第21-23页 |
1.4.2 心肌细胞模型中参数和数据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纳米氧化锌对呼吸系统正常和肿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 第26-50页 |
2.1 前言 | 第26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2.2.1 细胞株 | 第26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2.3.1 细胞培养 | 第27-28页 |
2.3.2 利用RTCA技术检测纳米氧化锌对细胞增殖的作用 | 第28-31页 |
2.3.3 WST-1检测纳米氧化锌对细胞生长及增殖的作用 | 第31-32页 |
2.3.4 形态学观察纳米氧化锌对细胞生长及增殖的作用 | 第32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32-48页 |
2.4.1 纳米氧化锌对RTCA电极的影响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2.4.2 纳米氧化锌RTCA毒理模型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33-35页 |
2.4.3 纳米氧化锌的细胞毒性检测结果 | 第35-48页 |
2.5 讨论 | 第48-50页 |
第三章 纳米氧化锌对心肌细胞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 第50-65页 |
3.1 前言 | 第50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50-51页 |
3.2.1 细胞株 | 第50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50-51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1-54页 |
3.3.1 原代乳鼠心肌细胞分离 | 第51-52页 |
3.3.2 RTCA系统测试 | 第52-53页 |
3.3.3 换液 | 第53页 |
3.3.4 药物配制和加药 | 第53页 |
3.3.5 形态学观察 | 第53-54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54-64页 |
3.4.1 正常原代乳鼠心肌细胞(未加药物组)增殖及跳动情况 | 第54-56页 |
3.4.2 纳米氧化锌对原代乳鼠心肌细胞的作用 | 第56-63页 |
3.4.3 形态学观察 | 第63-64页 |
3.5 讨论 | 第64-65页 |
第四章 纳米氧化锌对呼吸系统细胞和心肌细胞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65-82页 |
4.1 前言 | 第65-66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66-67页 |
4.2.1 细胞株 | 第66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66-67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6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7-69页 |
4.3.1 细胞培养 | 第67页 |
4.3.2 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水平测定 | 第67-68页 |
4.3.3 超氧化物歧化酶ROS水平测定 | 第68页 |
4.3.4 细胞周期检测 | 第68页 |
4.3.5 细胞凋亡检测 | 第68-69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69-80页 |
4.4.1 乳酸脱氢酶LDH释放 | 第69-70页 |
4.4.2 超氧化物歧化酶ROS含量测定 | 第70-72页 |
4.4.3 细胞周期检测结果 | 第72-76页 |
4.4.4 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 第76-80页 |
4.5 讨论 | 第80-8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作者简介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