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41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37页 |
1.2.1 水华风险评价相关概念 | 第15-18页 |
1.2.2 水体藻类累积机理 | 第18-24页 |
1.2.3 生物累积模式 | 第24-26页 |
1.2.4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 第26-32页 |
1.2.5 水环境风险评价方法 | 第32-35页 |
1.2.6 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型 | 第35-37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37-4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38-40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0-41页 |
2 基于生物累积模型的风险评价理论 | 第41-46页 |
2.1 基于生物累积模型的单因素风险评价 | 第42-44页 |
2.2 基于生物累积模型的多因素风险评价 | 第44-46页 |
3 基于富营养化生态动力学模型的水华风险评价模型理论 | 第46-69页 |
3.1 流域面源模型 | 第46-55页 |
3.1.1 流域分区 | 第47-49页 |
3.1.2 降雨径流模型 | 第49-51页 |
3.1.3 水土流失方程 | 第51-54页 |
3.1.4 污染物迁移模型 | 第54-55页 |
3.2 水动力学水质模型 | 第55-57页 |
3.2.1 河流水动力水质模型 | 第55-56页 |
3.2.2 湖库水动力水质模型 | 第56页 |
3.2.3 水温模型 | 第56-57页 |
3.2.4 底泥释放模型 | 第57页 |
3.3 富营养化动力学模型 | 第57-67页 |
3.3.1 藻类生长动力学模型 | 第58-65页 |
3.3.2 磷循环模型 | 第65页 |
3.3.3 氮循环模型 | 第65-66页 |
3.3.4 溶解氧平衡模型 | 第66-67页 |
3.4 计算条件和模型算法 | 第67-69页 |
3.4.1 计算条件 | 第67-68页 |
3.4.2 模型算法 | 第68-69页 |
4 基于水体藻类累积动力学模型的水华风险评价方法 | 第69-80页 |
4.1 水华风险评价技术框架 | 第69-70页 |
4.2 水体水华风险阈值的确定 | 第70-72页 |
4.3 水华风险的评价方法 | 第72-78页 |
4.3.1 水华风险的快速预测评价方法 | 第72-76页 |
4.3.2 有资料的水华风险评价模型 | 第76-78页 |
4.4 水体水华风险的判定 | 第78-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5 茜坑水库水华风险评价 | 第80-102页 |
5.1 茜坑水库概况 | 第80-85页 |
5.1.1 自然环境 | 第80页 |
5.1.2 水质现状分析 | 第80-84页 |
5.1.3 污染物来源分析 | 第84-85页 |
5.2 研究区域水华风险评价 | 第85-101页 |
5.2.1 茜坑水库水华风险阈值 | 第85-88页 |
5.2.2 水华风险快速评价 | 第88-93页 |
5.2.3 有资料的水华风险评价 | 第93-100页 |
5.2.4 两种评价方法结果的对比 | 第100-10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6 汉江中下游水华风险评价 | 第102-120页 |
6.1 研究区概况 | 第102-108页 |
6.1.1 自然环境 | 第102-103页 |
6.1.2 水质现状分析 | 第103-107页 |
6.1.3 污染物来源分析 | 第107-108页 |
6.2 研究区域水华风险评价 | 第108-119页 |
6.2.1 汉江中下游水华风险评价阈值 | 第109-110页 |
6.2.2 水华风险快速评价 | 第110-114页 |
6.2.3 有资料的水华风险评价 | 第114-119页 |
6.2.4 两种评价方法结果的对比 | 第11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7 东湖水华风险评价 | 第120-146页 |
7.1 东湖概况 | 第120-129页 |
7.1.1 自然环境 | 第120-121页 |
7.1.2 水质现状分析 | 第121-126页 |
7.1.3 污染物来源分析 | 第126-129页 |
7.2 研究区域水华风险评价 | 第129-144页 |
7.2.1 东湖水华风险评价阈值 | 第129-130页 |
7.2.2 水华风险快速评价 | 第130-133页 |
7.2.3 有资料的水华风险评价 | 第133-144页 |
7.2.4 两种评价方法结果的对比 | 第144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44-146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46-149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46-148页 |
8.2 展望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9页 |
博士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59-160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第160-161页 |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