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外科论文--肛门病论文

中医学与日本汉方医学诊治痔的比较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8-9页
英文摘要第9-10页
前言第11-12页
研究方法第12-14页
第一部分 中国中医文献综述第14-35页
    1. 痔在中医学的概念第14-15页
    2. 历代医家对痔病的认识第15-16页
    3. 痔病与现代医学相关疾病的关系第16-17页
    4. 中医对痔的病因病机的认识第17-21页
        4.1 饮食不节第17-18页
        4.2 便秘第18页
        4.3 劳累过度第18页
        4.4 久病第18页
        4.5 感受外邪第18-19页
        4.6 妇人妊娠第19页
        4.7 遗传第19页
        4.8 情志因素第19页
        4.9 房事不节第19-20页
        4.10 脏腑虚弱第20-21页
    5. 痔病的中医辨证第21-23页
        5.1 便血第21页
        5.2 肿痛第21页
        5.3 脱垂第21页
        5.4 流脓第21页
        5.5 便秘第21-22页
        5.6 分泌物第22-23页
    6. 痔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则第23-29页
        6.1 徐元庚就痔病的辨证分型及治则第23-25页
        6.2 王明轩就痔病的辨证分型及治则第25-26页
        6.3 名老中医周济民就痔病的辨证分型及治则第26-27页
        6.4 《中医临床名家妙方--肛肠分册》就痔病的辨证分型及治则第27-28页
        6.5 小结:内服中药治疗痔病第28-29页
    7. 涛病的其他中医疗法第29-31页
        7.1 熏洗法第29页
        7.2 坐浴法第29页
        7.3 外敷法第29-30页
        7.4 塞肛法第30页
        7.5 枯痔法第30页
        7.6 结扎切除法第30页
        7.7 针灸疗法第30-31页
    8    . 痔病常用内服方剂及中药材的调查研究第31-34页
    9. 调查小结第34-35页
第二部分 日本汉方医学的调查第35-44页
    1. 日本汉方医学发展史第35-37页
    2. 日本汉方医学的特点第37-40页
        2.1 开方权第37页
        2.2 汉方教育第37-38页
        2.3 对“证”的认识第38页
        2.4 使用经方制剂第38-40页
    3. 日本汉方医学对痔病的认识第40-43页
        3.1 痔病的发病原因第40页
        3.2 痔病的分型第40-42页
        3.3 痔病的常用汉方处方第42-43页
    4. 调查小结第43-44页
第三部分 中国中医与日本汉方医学的比较第44-67页
    1. 日本汉方医学的演变第44-46页
        1.1 理论上的不同第44页
        1.2 同名异物的方药第44页
        1.3 一名一方第44-46页
    2. 治疗痔病的异同第46-58页
        2.1 麻杏甘石汤第46-48页
        2.2 五虎汤第48-50页
        2.3 乙字汤第50-52页
        2.4 紫根牡蛎汤第52-55页
        2.5 伯州散第55-58页
    3. 当代中国使用乙字汤及类方的经验第58-60页
    4. 中国中医使用麻杏甘石汤及其类方的经验第60-61页
    5. 调查小结第61-62页
    6. 讨论第62-66页
    7. 本研究的创新点、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66-67页
结论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附录第71-89页
致谢第89-90页
作者简介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LXR激动剂TO901317对LPS诱导的新生小鼠心肌炎症和自噬的影响
下一篇:中国汉族人群寻常型天疱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