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注释表 | 第18-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9页 |
1.1 引言 | 第19-21页 |
1.2 高增益Boost变换器的研究现状 | 第21-36页 |
1.2.1 隔离型高增益Boost变换器 | 第21-24页 |
1.2.2 非隔离型高增益Boost变换器 | 第24-34页 |
1.2.3 高增益直流变换器的输入电流纹波抑制技术 | 第34-36页 |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36-39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36-37页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复合抽头/耦合电感高增益Boost变换器拓扑 | 第39-74页 |
2.1 引言 | 第39页 |
2.2 TI-Boost内在机理分析 | 第39-44页 |
2.2.1 B-Boost、STI-Boost和DTI-Boost内在工作机理的对比分析 | 第40-43页 |
2.2.2 VTI-Boost变换器结构 | 第43-44页 |
2.3 复合开关抽头/耦合电感高增益Boost变换器拓扑及其分析 | 第44-53页 |
2.3.1 复合开关抽头/耦合电感三端功率单元及其电路结构 | 第44-45页 |
2.3.2 CSTI-Boost变换器的工作模态分析 | 第45-48页 |
2.3.3 CCM模式静态特性分析 | 第48-51页 |
2.3.4 仿真和实验验证 | 第51-53页 |
2.4 复合电源抽头/耦合电感高增益Boost变换器拓扑及其分析 | 第53-66页 |
2.4.1 复合电源抽头/耦合电感三端功率单元及其电路结构 | 第53-54页 |
2.4.2 CVTI-Boost变换器的工作模态分析 | 第54-59页 |
2.4.3 静态特性分析 | 第59-62页 |
2.4.4 仿真和实验验证 | 第62-66页 |
2.5 Q-CSTI-Boost变换器 | 第66-73页 |
2.5.1 Q-CSTI-Boost变换器的工作模态分析 | 第66-70页 |
2.5.2 静态特性分析 | 第70-71页 |
2.5.3 变换器的主要参数设计 | 第71-72页 |
2.5.4 实验验证 | 第72-7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三章 融合二极管-电容的高增益Boost变换器 | 第74-98页 |
3.1 引言 | 第74页 |
3.2 DCC-TR的工作过程及DCC单元的形成 | 第74-79页 |
3.2.1 DCC-TR倍压整流电路的工作过程分析 | 第74-75页 |
3.2.2 基于交流变压器的DCC倍压整流单元形成 | 第75-79页 |
3.3 融合DCC单元的单相高增益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推衍 | 第79-82页 |
3.3.1 基本单相Boost变换器的结构分解 | 第80页 |
3.3.2 单相高增益DCC-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推衍 | 第80-82页 |
3.4 融合DCC单元的输入端交错并联高增益Boost变换器拓扑推衍 | 第82-92页 |
3.4.1 基本两相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的结构分解 | 第82页 |
3.4.2 两相输入端交错并联高增益IP-DCC-Boost变换器拓扑推衍 | 第82-85页 |
3.4.3 典型拓扑分析与实验验证 | 第85-92页 |
3.5 DCC单元串并联对应的DCCs-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推衍 | 第92-9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四章 优化组合式高增益Boost-Boost和Boost-Sepic变换器 | 第98-119页 |
4.1 引言 | 第98-99页 |
4.2 基本Boost变换器的等效变换 | 第99页 |
4.3 IPOS Boost-Boost变换器变换器的形成 | 第99-108页 |
4.3.1 IPOS Boost-Boost变换器组合过程 | 第99-101页 |
4.3.2 IPOS Boost-Boost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 第101-104页 |
4.3.3 IPOS Boost-Boost变换器的静态性能分析 | 第104-106页 |
4.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6-108页 |
4.4 组合式Boost-Sepic变换器及其衍生结构 | 第108-118页 |
4.4.1 基本IPOS Boost-Sepic变换器的形成及其衍生 | 第108-109页 |
4.4.2 共享输入端的单开关高增益优化组合Boost-Sepic变换器及其衍生 | 第109-111页 |
4.4.3 ICOS CI-Boost-Sepic典型拓扑分析与实验验证 | 第111-11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五章 采用双耦合电感的三态开关高增益Boost变换器 | 第119-146页 |
5.1 引言 | 第119-120页 |
5.2 双耦合电感“注入电压源”的单元结构及TSCC-DCI-Boost变换器形成 | 第120-122页 |
5.3 基于“注入电压源”的叠加型拓扑衍生及典型电路分析 | 第122-135页 |
5.3.1 基于“注入电压源”的叠加型拓扑衍生 | 第122-125页 |
5.3.2 典型拓扑分析与实验验证 | 第125-135页 |
5.4 基于“注入电压源”的串联增强型拓扑衍生及典型电路分析 | 第135-145页 |
5.4.1 基于“注入电压源”的串联增强型拓扑衍生 | 第135-137页 |
5.4.2 典型拓扑分析与实验验证 | 第137-14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45-146页 |
第六章 高增益、低输入电流纹波Boost变换器 | 第146-162页 |
6.1 引言 | 第146页 |
6.2 单相高增益RR-CI-Boost变换器拓扑及其分析 | 第146-155页 |
6.2.1 RR-CVTI-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的演变过程 | 第146-147页 |
6.2.2 耦合电感工作在CCM模式的工作过程分析 | 第147-150页 |
6.2.3 CCM模式的静态特性分析 | 第150-152页 |
6.2.4 耦合电感工作在DCM模式的工作过程分析 | 第152-153页 |
6.2.5 DCM模式的静态特性分析 | 第153-155页 |
6.3 仿真与实验验证 | 第155-159页 |
6.4 高增益、低输入电流纹波Boost变换器的衍生 | 第159-16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1-16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2-165页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62-163页 |
7.2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7页 |
致谢 | 第177-17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8-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