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风能发电论文

风力机尾流数值模拟及风电场机组布局优化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7-19页
    1.2 研究现状第19-30页
        1.2.1 风力机尾流基本概述第20-21页
        1.2.2 基于CFD方法的风力机尾流模拟第21-23页
        1.2.3 基于工程模型的风力机尾流研究第23-25页
        1.2.4 平坦地形风电场机组布局优化第25-27页
        1.2.5 复杂地形流场分布第27-29页
        1.2.6 复杂地形风电场机组布局优化第29-30页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0-31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1-33页
第二章 AD/RANS模型的提出与修正第33-53页
    2.1 引言第33-34页
    2.2 广义致动盘模型(AD模型)第34-39页
        2.2.1 叶素理论第34-36页
        2.2.2 广义致动盘模型(AD model)第36-39页
    2.3 RANS方法和SST k-ω 湍流模型简介第39-43页
    2.4 湍流动能的衰减第43-46页
    2.5 湍流模型的修正第46-50页
        2.5.1 AD/RANS方法模拟风力机尾流时出现的问题第47页
        2.5.2 SST-sust湍流模型第47-49页
        2.5.3 SST-Csust湍流模型第49-50页
        2.5.4 SST-Dsust湍流模型第50页
    2.6 本章小结第50-53页
第三章 基于修正AD/RANS模型的风力机尾流数值模拟研究第53-78页
    3.1 引言第53页
    3.2 大气边界层理论第53-55页
        3.2.1 风剪切效应第53-54页
        3.2.2 大气湍流和大气稳定性第54-55页
    3.3 单台风力机尾流研究第55-65页
        3.3.1 Nibe B风力机简介第55-56页
        3.3.2 ElliSys3D解算器及计算网格第56-60页
        3.3.3 尾流中心线上的流动分布情况第60-61页
        3.3.4 风力机下游典型位置处的速度分布第61-63页
        3.3.5 风力机下游典型位置处的湍流强度分布第63-65页
    3.4 两台风力机尾流混合研究第65-69页
        3.4.1 致动盘上网格布点数无关性研究第65-66页
        3.4.2 尾流区速度分布和湍流强度分布第66-69页
    3.5 风电场发电量评估研究第69-76页
        3.5.1 Horn Rev风电场简介第69-71页
        3.5.2 Vestas-V802MW单台风力机尾流研究第71-72页
        3.5.3 风向 221°± 1°(5 台风力机)第72-74页
        3.5.4 风向 221°±5°(5 台风力机)第74-76页
    3.6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四章 基于工程尾流模型的风力机尾流数值模拟研究第78-104页
    4.1 引言第78页
    4.2 原Jensen尾流模型第78-80页
    4.3 2D_k Jensen尾流模型的提出第80-85页
        4.3.1 2D Jensen尾流模型的提出第80-81页
        4.3.2 尾流区湍流强度模型的提出第81-83页
        4.3.3 2D_k Jensen模型的提出第83-85页
    4.4 2D_k Jensen尾流模型的验证(单台风力机尾流)第85-89页
        4.4.1 算例 1:Sexbierum风力机第85-86页
        4.4.2 算例 2:Nibe B风力机第86-87页
        4.4.3 算例 3:GH风力机第87-88页
        4.4.4 算例 4:Vestas V80-2MW风力机第88-89页
    4.5 2D_k Jensen尾流模型的验证(两台风力机尾流)第89-96页
        4.5.1 尾流混合叠加效应第89-90页
        4.5.2 偏尾流效应第90-92页
        4.5.3 两台风力机相互干扰算例第92-96页
    4.6 2D_k Jensen尾流模型的验证(风电场发电量评估)第96-102页
        4.6.1 Horns Rev风电场简介第96-97页
        4.6.2 风向角 221°(5 台风力机)第97-100页
        4.6.3 风向角 270°(8 台风力机)第100-102页
    4.7 本章小结第102-104页
第五章 平坦地形风电场机组布局优化第104-126页
    5.1 引言第104页
    5.2 问题描述及物理模型第104-106页
    5.3 风力机尾流效应第106-109页
        5.3.1 尾流模型第106页
        5.3.2 尾流影响区的判断第106-108页
        5.3.3 混合尾流效应第108-109页
    5.4 风电场机组布局优化(单目标优化)第109-117页
        5.4.1 决策变量和目标函数第109-113页
        5.4.2 优化结果与分析第113-117页
    5.5 风电场机组布局优化(多目标优化)第117-125页
        5.5.1 决策变量和目标函数第117-122页
        5.5.2 优化结果与分析第122-125页
    5.6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六章 复杂地形风电场流动研究及机组布局优化第126-152页
    6.1 引言第126-127页
    6.2 山地地形周围的流动分布第127-138页
        6.2.1 风轮模型(压力降方法)第127-132页
        6.2.2 压力降方法的验证第132-134页
        6.2.3 山地地形周围的流动模拟第134-138页
    6.3 复杂地形风电场流动研究第138-145页
        6.3.1 物理模型第138-139页
        6.3.2 地形效应的研究第139-141页
        6.3.3 地形效应和尾流效应的耦合运算第141-143页
        6.3.4 地形效应和尾流效应的解耦运算第143-145页
    6.4 复杂地形风电场机组布局优化第145-150页
        6.4.1 复杂地形的几何模型第145-146页
        6.4.2 多目标优化第146-148页
        6.4.3 优化结果与分析第148-150页
    6.5 本章小结第150-152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52-156页
    7.1 全文总结第152-153页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第153-154页
    7.3 后续工作的展望第154-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6页
致谢第166-168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8-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形象·意义·审美—中国现代文学“宗教人物形象”研究
下一篇:高增益非隔离型Boost变换器拓扑及其衍生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