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9-10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第12-13页 |
1.4.1 创新点 | 第12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2 保险个人代理人的制度介绍 | 第14-17页 |
2.1 保险个人代理人制度 | 第14页 |
2.2 保险个人代理人制度的发展 | 第14-15页 |
2.3 我国保险个人代理人制度的优劣势 | 第15-17页 |
3 绩效考核制度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3.1 保险公司绩效考核相关概念 | 第17-18页 |
3.1.1 保险公司绩效定义 | 第17页 |
3.1.2 保险公司绩效考核 | 第17-18页 |
3.2 保险公司绩效考核的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3.2.1 生产力相关理论 | 第19页 |
3.2.2 目标管理理论 | 第19页 |
3.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3.3 保险公司绩效考核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3.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20页 |
3.3.2 因子分析法 | 第20页 |
3.3.3 聚类分析法 | 第20-21页 |
3.4 我国保险个人代理人营销发展的现状 | 第21-23页 |
3.4.1 保险个人代理人特点 | 第21页 |
3.4.2 影响保险个人代理人业绩的因素 | 第21-23页 |
4 模型介绍 | 第23-26页 |
4.1 主成分分析的定义及基本思想 | 第23页 |
4.2 方差分析的定义及基本思想 | 第23-24页 |
4.3 逐步回归分析法的定义及基本思想 | 第24-25页 |
4.4 聚类分析的定义及基本思想 | 第25-26页 |
5 实证分析 | 第26-45页 |
5.1 数据输入 | 第26-28页 |
5.1.1 数据的展示 | 第26-27页 |
5.1.2 数据相关矩阵图 | 第27页 |
5.1.3 数据图展示 | 第27-28页 |
5.2 代理人业绩与指标之间的关系 | 第28-34页 |
5.2.1 性别与业绩的关系 | 第28-31页 |
5.2.2 学历与业绩的关系 | 第31-33页 |
5.2.3 年龄与业绩的关系 | 第33页 |
5.2.4 入司时间与业绩的关系 | 第33-34页 |
5.3 逐步回归法 | 第34-36页 |
5.4 主成分分析 | 第36-40页 |
5.4.1 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 | 第36页 |
5.4.2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36-40页 |
5.5 聚类分析 | 第40-45页 |
5.5.1 最短、最长距离法 | 第40-41页 |
5.5.2 重心法、类平均法和K-means聚类法 | 第41-45页 |
6 对保险个人代理人绩效管理提出几点建议 | 第45-47页 |
6.1 针对保险个人代理人的建议 | 第45页 |
6.2 针对保险公司支公司的建议 | 第45-47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47-48页 |
7.1 总结 | 第47页 |
7.2 展望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73页 |
A. 河南省泰康人寿保险个人代理人业绩数据 | 第51-67页 |
B. 河南省泰康人寿保险各个中支业绩数据 | 第67-68页 |
C. 程序代码 | 第68-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