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课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3.1 高速公路 | 第17页 |
1.3.2 高速公路附属建筑 | 第17页 |
1.3.3 地域性 | 第17页 |
1.3.4 建筑形态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第2章 黑龙江省高速公路附属建筑形态创作分析 | 第21-48页 |
2.1 影响高速公路附属建筑形态的客观要素 | 第21-29页 |
2.1.1 简小的功能规模 | 第21-24页 |
2.1.2 规则的布局形式 | 第24-27页 |
2.1.3 差异的使用期限 | 第27-28页 |
2.1.4 多维的背景环境 | 第28-29页 |
2.2 影响高速公路附属建筑形态的主观要素 | 第29-33页 |
2.2.1 多样的审美主体期待 | 第29-30页 |
2.2.2 多重的审美客体体验 | 第30-32页 |
2.2.3 动态的视觉审美过程 | 第32-33页 |
2.3 影响高速公路附属建筑形态的典型地域创作资源 | 第33-41页 |
2.3.1 独特的自然资源 | 第33-36页 |
2.3.2 多元的社会资源 | 第36-41页 |
2.4 黑龙江省高速公路附属建筑形态地域创作原则 | 第41-46页 |
2.4.1 把握整体性 | 第41-44页 |
2.4.2 强调标识性 | 第44-45页 |
2.4.3 遵循适用性 | 第45-4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结合自然资源的创作 | 第48-69页 |
3.1 应对自然气候 | 第48-58页 |
3.1.1 外维护面的应对 | 第49-53页 |
3.1.2 过渡空间的选用 | 第53-56页 |
3.1.3 细部构件的处理 | 第56-58页 |
3.2 契合地形地貌 | 第58-63页 |
3.2.1 应对山地地形 | 第59-60页 |
3.2.2 应对平原地带 | 第60-61页 |
3.2.3 结合地貌特质 | 第61-63页 |
3.3 利用地方材料 | 第63-68页 |
3.3.1 砖的地域化诠释 | 第64-65页 |
3.3.2 石的地域化诠释 | 第65-66页 |
3.3.3 木的地域化诠释 | 第66-67页 |
3.3.4 地方材料与现代材料结合 | 第67-6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4章 结合社会资源的创作 | 第69-86页 |
4.1 传承本土文化 | 第69-75页 |
4.1.1 本土特色建筑文化的原型提取 | 第69-73页 |
4.1.2 本土民族生活文化的抽象提取 | 第73-74页 |
4.1.3 本土文化朴拙理念的精神传递 | 第74-75页 |
4.2 融合外来建筑文化 | 第75-81页 |
4.2.1 对中东铁路传递的西方建筑风格提取 | 第75-78页 |
4.2.2 对优秀外来建筑创作精神的尊重与借鉴 | 第78-81页 |
4.3 利用当代适宜技术 | 第81-85页 |
4.3.1 利用结构技术展现形态 | 第81-82页 |
4.3.2 利用构造技术美化形态 | 第82-84页 |
4.3.3 利用设备技术完善形态 | 第84-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