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肿瘤病因与抗肿瘤机制概述 | 第13-14页 |
1.1.1 肿瘤的诱发病因 | 第13页 |
1.1.2 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 第13-14页 |
1.2 氧化应激与肿瘤治疗 | 第14-16页 |
1.2.1 氧化应激概述 | 第14页 |
1.2.2 氧化应激抗肿瘤机制 | 第14-16页 |
1.3 以ROS为靶点的天然抗肿瘤活性成分 | 第16-17页 |
1.4 莲及其原花青素概述 | 第17-19页 |
1.4.1 原花青素概述 | 第17-18页 |
1.4.2 莲房原花青素简介 | 第18页 |
1.4.3 莲房原花青素的药理学作用 | 第18-19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5.1 本课题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莲房原花青素诱导ROS积蓄介导HepG2细胞氧化应激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第20-44页 |
引言 | 第20-2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细胞系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第21-22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8页 |
2.2.1 细胞培养 | 第22页 |
2.2.2 LSPCs的提取和制备 | 第22-23页 |
2.2.3 LSPCs诱导HepG2细胞产生ROS的种类及其产生部位 | 第23-24页 |
2.2.4 HepG2细胞线粒体和细胞浆的提取分离 | 第24页 |
2.2.5 线粒体跨膜电位检测 | 第24页 |
2.2.6 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开放度检测 | 第24-25页 |
2.2.7 线粒体内Ca~(2+)水平的测定 | 第25页 |
2.2.8 细胞内ATP水平的测定 | 第25页 |
2.2.9 线粒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检测 | 第25-26页 |
2.2.10 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 活性检测 | 第26-27页 |
2.2.11 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Ⅰ、Ⅲ 蛋白的表达 | 第27页 |
2.2.12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色素C的释放 | 第27-28页 |
2.2.13 数据统计 | 第2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2页 |
2.3.1 LSPCs诱导HepG2细胞产生ROS的种类 | 第28-30页 |
2.3.2 HepG2细胞内ROS的分布 | 第30-31页 |
2.3.3 LSPCs诱导HepG2细胞产生ROS的位点 | 第31-32页 |
2.3.4 LSPCs对HepG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5 LSPCs对HepG2细胞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开放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6 LSPCs对HepG2细胞线粒体内Ca~(2+)水平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7 LSPCs对HepG2细胞内ATP水平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8 LSPCs对HepG2细胞线粒体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 | 第36-38页 |
2.3.9 LSPCs对HepG2细胞MRCCⅠ、Ⅲ活性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38-40页 |
2.3.10 LSPCs对HepG2细胞Cyt-c释放的影响 | 第40-42页 |
2.4 讨论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莲房原花青素诱导ROS积蓄介导HepG2细胞氧化应激对细胞钙稳态的影响 | 第44-53页 |
引言 | 第44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3.1.1 细胞系 | 第44-45页 |
3.1.2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第45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3.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4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3.2.1 细胞培养 | 第45页 |
3.2.2 细胞内ROS水平的检测 | 第45-46页 |
3.2.3 细胞内Ca~(2+)水平的检测 | 第46页 |
3.2.4 细胞内ROS与Ca~(2+)的相关性研究 | 第46页 |
3.2.5 数据统计 | 第4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3.3.1 LSPCs对HepG2细胞内ROS水平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2 LSPCs对HepG2细胞内Ca~(2+)水平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3 LSPCs处理HepG2细胞后胞内Ca~(2+)和ROS水平的变化 | 第48-50页 |
3.3.4 LSPCs作用后HepG2细胞内ROS与Ca~(2+)关系的研究 | 第50-51页 |
3.4 讨论 | 第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莲房原花青素诱导ROS积蓄介导HepG2细胞氧化应激对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 | 第53-68页 |
引言 | 第5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3-56页 |
4.1.1 细胞系 | 第53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53-54页 |
4.1.3 主要仪器 | 第54页 |
4.1.4 主要试剂配制 | 第54-5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6-61页 |
4.2.1 细胞培养 | 第56-57页 |
4.2.2 蛋白质组测定流程 | 第57页 |
4.2.3 HepG2细胞蛋白提取 | 第57页 |
4.2.4 胶条水化 | 第57-58页 |
4.2.5 第一向等电聚焦 | 第58页 |
4.2.6 胶条平衡 | 第58-59页 |
4.2.7 第二向SDS-PAGE垂直电泳 | 第59页 |
4.2.8 凝胶固定 | 第59页 |
4.2.9 凝胶染色与脱色 | 第59-60页 |
4.2.10 凝胶扫描以及胶图分析 | 第60页 |
4.2.11 质谱分析 | 第60-61页 |
4.2.12 数据库检索 | 第61页 |
4.2.13 差异蛋白的GO分析 | 第6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4.3.1 LSPCs作用前后HepG2细胞内蛋白质组差异 | 第61-62页 |
4.3.2 质谱鉴定差异蛋白的表达 | 第62-64页 |
4.3.3 差异蛋白的GO分析 | 第64-65页 |
4.4 讨论 | 第65-6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结论 | 第68页 |
5.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