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2.1 水文水资源学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2.2 水资源研究的重点领域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石羊河流域概况及综合治理概要 | 第13-21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3-14页 |
2.2 河流水系 | 第14-15页 |
2.3 经济社会 | 第15页 |
2.4 区域水文地质 | 第15-18页 |
2.5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第18-19页 |
2.6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概要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地表水资源量及变化趋势 | 第21-31页 |
3.1 径流及其变化趋势 | 第21-28页 |
3.1.1 径流的补给来源 | 第21页 |
3.1.2 径流的区域性分布 | 第21页 |
3.1.3 径流的年内分配 | 第21-22页 |
3.1.4 径流的年际变化 | 第22-28页 |
3.2 地表水资源量计算 | 第28-29页 |
3.2.1 有水文站控制的河流的地表水资源量计算 | 第28页 |
3.2.2 无观测资料的小河(沟)地表水资源量的调查计算 | 第28-29页 |
3.2.3 浅山区地表水资源量的分析估算 | 第29页 |
3.2.4 地表水资源总量 | 第29页 |
3.3 跨流域调入水量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及水均衡分析 | 第31-47页 |
4.1 地下水资源评价类型区的划分 | 第31-32页 |
4.2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及计算方法 | 第32-38页 |
4.2.1 地下水补给分析 | 第32-37页 |
4.2.2 地下水排泄分析 | 第37-38页 |
4.3 地下水水位变化分析 | 第38-40页 |
4.4 地下水均衡分析 | 第40-41页 |
4.5 地下水资源的形成与转化 | 第41-43页 |
4.6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及分布 | 第43-47页 |
4.6.1 计算依据与原则 | 第43-44页 |
4.6.2 生态适宜水位 | 第44页 |
4.6.3 武威盆地泉水余量 | 第44页 |
4.6.4 地下水可开采量的组成 | 第44-45页 |
4.6.5 地下水可开采量的确定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水资源转化规律及概化模型 | 第47-59页 |
5.1 水资源概念模型的应用 | 第47页 |
5.2 武威盆地水资源转化模型设计 | 第47-49页 |
5.2.1 武威盆地水资源转化规律 | 第47-49页 |
5.2.2 武威盆地模型结构设计 | 第49页 |
5.3 民勤盆地水资源转化模型设计 | 第49-50页 |
5.3.1 民勤盆地水资源转化规律 | 第49-50页 |
5.3.2 民勤盆地模型结构设计 | 第50页 |
5.4 模型参数的识别 | 第50-52页 |
5.5 水资源转化模型 | 第52-59页 |
5.5.1 武威盆地水资源转化模型 | 第52-54页 |
5.5.2 武威盆地水资源转化模型参数识别 | 第54-56页 |
5.5.3 民勤盆地水资源转化模型 | 第56-57页 |
5.5.4 民勤盆地水资源转化模型参数识别 | 第57-59页 |
第六章 地下水动态预测 | 第59-68页 |
6.1 预测情景方案 | 第59页 |
6.2 降水变化趋势预测 | 第59-63页 |
6.2.1 武威盆地降水预测 | 第59-61页 |
6.2.2 民勤盆地降水预测 | 第61-63页 |
6.3 径流变化趋势预测 | 第63-66页 |
6.3.1 武威盆地入流量预测 | 第63-65页 |
6.3.2 武威盆地入流量频率计算 | 第65页 |
6.3.3 民勤盆地入流量预测 | 第65-66页 |
6.4 人工开采方案拟定 | 第66页 |
6.5 蔡旗站来水量预测 | 第66-67页 |
6.6 地下水动态预测 | 第67-68页 |
6.6.1 武威盆地地下水动态预测 | 第67页 |
6.6.2 民勤盆地地下水动态预测 | 第67-6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8-7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68-69页 |
7.2 问题和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