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河油田三元复合驱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 | 第11-22页 |
1.1 工区地质情况 | 第11-12页 |
1.1.1 地质构造 | 第11页 |
1.1.2 油水界面分布 | 第11页 |
1.1.3 含油面积、储量分布 | 第11-12页 |
1.2 数值模型建立 | 第12页 |
1.3 历史拟合 | 第12-18页 |
1.3.1 跟踪拟合方法 | 第13页 |
1.3.2 单井拟合方法 | 第13-17页 |
1.3.3 跟踪拟合结果分析 | 第17-18页 |
1.4 剩余油精细描述 | 第18-22页 |
1.4.1 剩余油定量描述 | 第18-19页 |
1.4.2 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19-22页 |
第二章 三元复合驱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43页 |
2.1 驱替体系参数对开发效果影响研究 | 第22-26页 |
2.1.1 模型建立 | 第22页 |
2.1.2 驱替体系粘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22-24页 |
2.1.3 油水界面张力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24-26页 |
2.2 注采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26-31页 |
2.2.1 注采比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26-28页 |
2.2.2 注采强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3 分区配产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29-31页 |
2.3 复合驱协同效应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 第31-43页 |
2.3.1 模型建立 | 第31-32页 |
2.3.2 协同效应对吸附量的影响 | 第32-38页 |
2.3.3 协同效应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2.3.4 协同效应对粘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2.3.5 协同效应对采收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第三章 三元复合驱段塞结构及配方调整研究 | 第43-50页 |
3.1 三元复合驱段塞浓度优化 | 第43-46页 |
3.1.1 三元复合驱碱浓度优化 | 第43-44页 |
3.1.2 三元复合驱表面活性剂浓度优化 | 第44-45页 |
3.1.3 三元复合驱聚合物浓度优化 | 第45-46页 |
3.2 三元复合驱段塞长度优化 | 第46-50页 |
3.2.1 三元复合驱前置段塞长度优化 | 第46-47页 |
3.2.2 三元复合驱主段塞长度优化 | 第47-48页 |
3.2.3 三元复合驱后置段塞长度优化 | 第48-50页 |
第四章 三元复合驱动态调整措施研究 | 第50-67页 |
4.1 注采强度调整 | 第50-53页 |
4.1.1 机理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4.1.2 增注对提液的影响 | 第50-51页 |
4.1.3 提液时机优化 | 第51-53页 |
4.1.4 非均值性对提液时机的影响 | 第53页 |
4.2 上倾尖灭区引效研究 | 第53-61页 |
4.2.1 机理模型的建立 | 第54页 |
4.2.2 分层配产对上倾区域的影响 | 第54-57页 |
4.2.3 水平井在上倾引效中的应用 | 第57-61页 |
4.3 复合驱防窜控窜研究 | 第61-67页 |
4.3.1 平面液流转向技术应用效果研究 | 第61-63页 |
4.3.2 调剖技术应用效果研究 | 第63-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