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8页 |
1.2 模因理论 | 第8-11页 |
1.2.1 模因的内涵与单位:一个模糊概念的发展 | 第9页 |
1.2.2 模因的理论核心:模仿与变异、选择与保留 | 第9-10页 |
1.2.3 数字时代的模因:新型分析和解释性工具 | 第10-11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网络表情符号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模因视角下的流行文化研究 | 第12-13页 |
1.3.3 表情包模因:新的政治参与与社会动员符号 | 第13-14页 |
1.4 研究问题 | 第1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7 研究意义与创新性 | 第15-16页 |
2 表情包的模因式生成逻辑 | 第16-24页 |
2.1 表情包:模仿与繁荣 | 第16-17页 |
2.2 表情包的仿制类型 | 第17-21页 |
2.2.1 直接引用式 | 第17-18页 |
2.2.2 移花接木式 | 第18-19页 |
2.2.3 拼贴重组式 | 第19-21页 |
2.3 复制技术背景的进化 | 第21-24页 |
3 强势表情包模因的传播特征 | 第24-34页 |
3.1 自定义表情包的形式构成与普遍特征 | 第24-27页 |
3.1.1 表情包的形式进阶 | 第24-25页 |
3.1.2 强势模因复合体:图文并置 | 第25-26页 |
3.1.3 自定义表情包的普遍特征 | 第26-27页 |
3.2 表情包常见内容分类 | 第27-30页 |
3.2.1 真人脸表情包 | 第27-28页 |
3.2.2 卡通人物、动物及其他类表情包 | 第28-30页 |
3.3 自定义表情包的多元化立场 | 第30-34页 |
4 表情包模因的连结动员实践 | 第34-38页 |
4.1 跟风模仿的参与式狂欢 | 第34-35页 |
4.2 心理优越感与身份自豪感 | 第35-36页 |
4.3 规模化联动的仪式感 | 第36-37页 |
4.4 青少年政治参与的文化资本 | 第37-38页 |
5 延伸思考:表情包模因的建构潜力 | 第38-47页 |
5.1 模因理论视野下表情包的建构潜力 | 第38-42页 |
5.1.1 建构社群共识 | 第38-39页 |
5.1.2 公共话语表达新形式 | 第39-40页 |
5.1.3 数字时代的动员逻辑 | 第40-42页 |
5.2 表情包模因建构的局限 | 第42-47页 |
5.2.1 惯性对抗的消极建构 | 第42-44页 |
5.2.2 微观层面:意义的泛化与消解 | 第44-45页 |
5.2.3 宏观层面:表情包模因狂欢化的风险 | 第45-47页 |
6 结语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