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3 研究综合评述 | 第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创新 | 第18页 |
1.4.2 研究观点创新 | 第18-20页 |
第2章 农村互助养老的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农村养老 | 第20页 |
2.1.2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2.1 增能理论 | 第21页 |
2.2.2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帕累托最佳配置 | 第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河北省农村互助养老发展现状 | 第24-36页 |
3.1 河北省农村养老概况 | 第24页 |
3.2 河北省农村老人养老模式的收益与风险分析 | 第24-30页 |
3.2.1 模型化分析 | 第25-28页 |
3.2.2 系统模糊评价 | 第28-29页 |
3.2.3 决策分析 | 第29-30页 |
3.3 河北省农村互助养老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3.3.1 互助养老方面政策法律亟待完善 | 第31-32页 |
3.3.2 互助养老服务覆盖范围和对象难以满足需求 | 第32-33页 |
3.3.3 现有资金投入难以实现互助养老持续发展 | 第33-34页 |
3.3.4 缺乏专业团队导致养老质量不高 | 第34-35页 |
3.3.5 村“两委”管理不力且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 第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河北省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类型分析 | 第36-42页 |
4.1 肥乡模式 | 第36-37页 |
4.2 康保模式 | 第37-38页 |
4.3 成安模式 | 第38页 |
4.4 养老机构模式 | 第38-39页 |
4.5 居家养老模式 | 第39-4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国内外农村互助养老的经验和启示 | 第42-48页 |
5.1 国内农村互助养老经验和启示 | 第42-44页 |
5.1.1 山东省广饶县农村互助养老 | 第42页 |
5.1.2 福建省永安市农村互助养老 | 第42-43页 |
5.1.3 四川省崇州市农村互助养老 | 第43-44页 |
5.1.4 国内农村互助养老的几点启示 | 第44页 |
5.2 国外互助养老经验和启示 | 第44-47页 |
5.2.1 美国“村庄”互助养老模式 | 第44-45页 |
5.2.2 日本邻里互助模式 | 第45页 |
5.2.3 德国养老帮扶模式 | 第45-47页 |
5.2.4 国外互助养老的启示 | 第4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河北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优化建议 | 第48-54页 |
6.1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管理体系 | 第48-49页 |
6.2 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 第49-50页 |
6.3 加强基层能力,强化监督管理 | 第50-51页 |
6.4 充实服务内容,提供技术支持 | 第51页 |
6.5 推行专业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 第51-52页 |
6.6 加大探索力度,引入社会力量 | 第52-53页 |
6.7 加大宣传引导,动员家庭参与 | 第53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