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平新岭片区河道工程设计--以新岭河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前言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1.2.1 国外河道整治进展 | 第12-14页 |
1.2.2 国内河道整治进展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对比分析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第2章 新岭河道工程的基本概况 | 第19-27页 |
2.1 新岭河道工程的基本概况 | 第19-24页 |
2.1.1 新岭河道工程所处位置 | 第19-20页 |
2.1.2 施工总布置 | 第20-21页 |
2.1.3 新岭河道工程地质背景条件 | 第21-23页 |
2.1.4 新岭河道工程治理理念 | 第23-24页 |
2.2 工程任务和规模 | 第24-27页 |
2.2.1 工程建设必要性 | 第24-26页 |
2.2.2 工程任务 | 第26页 |
2.2.3 工程规模 | 第26-27页 |
第3章 防洪雨量计算 | 第27-35页 |
3.1 水文基本资料 | 第27-29页 |
3.2 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29-30页 |
3.3 设计洪水计算 | 第30-35页 |
3.3.1 洪水成因及特性 | 第30页 |
3.3.2 设计暴雨分析 | 第30-31页 |
3.3.3 设计洪水计算 | 第31-35页 |
第4章新岭片区河道工程设计 | 第35-51页 |
4.1 防洪岸线拟定和堤线布置 | 第35-36页 |
4.1.1 堤线布置原则 | 第35页 |
4.1.2 堤线布置 | 第35-36页 |
4.2 防洪堤及护岸 | 第36-38页 |
4.3 堤型选择 | 第38-51页 |
4.3.1 断面设计 | 第38-40页 |
4.3.2 斜坡式护岸设计 | 第40-42页 |
4.3.3 混合式护岸设计 | 第42-43页 |
4.3.4 护岸结构计算 | 第43-47页 |
4.3.5 跌水设计 | 第47-49页 |
4.3.6 溢流坝设计 | 第49-51页 |
第5章 景观设计 | 第51-55页 |
5.1 种植方式 | 第51-52页 |
5.2 水土流失问题 | 第52-55页 |
5.2.1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 第52页 |
5.2.2 分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 第52-55页 |
第6章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 | 第55-59页 |
6.1 国民经济分析 | 第55页 |
6.1.1 固定资产投资 | 第55页 |
6.1.2 运行费 | 第55页 |
6.2 防洪减灾效益计算 | 第55-56页 |
6.2.1 防洪效益 | 第55-56页 |
6.2.2 间接效益 | 第56页 |
6.2.3 土地增值效益 | 第56页 |
6.3 国民经济评价 | 第56-59页 |
第7章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7.1 结论 | 第59页 |
7.2 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