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脉冲雷达系统建模与欺骗干扰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雷达系统仿真研究 | 第15-16页 |
1.2.2 单脉冲雷达干扰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单脉冲测量原理及相关技术 | 第19-27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单脉冲雷达测角原理 | 第19-21页 |
2.2.1 振幅测角法 | 第19-20页 |
2.2.2 相位测角法 | 第20-21页 |
2.2.3 单脉冲雷达系统组成 | 第21页 |
2.3 数字射频存储器原理 | 第21-24页 |
2.3.1 DRFM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2.3.2 DRFM存储方式与性能指标 | 第23-24页 |
2.4 压缩感知理论 | 第24-26页 |
2.3.1 压缩感知理论简介 | 第24-25页 |
2.3.2 压缩感知的要素分析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单脉冲雷达系统建模与仿真 | 第27-45页 |
3.1 单脉冲雷达系统组成 | 第27页 |
3.2 雷达信号环境 | 第27-30页 |
3.2.1 线性调频信号 | 第27-28页 |
3.2.2 目标回波信号 | 第28-29页 |
3.2.3 杂波 | 第29-30页 |
3.3 天线接收机 | 第30-33页 |
3.3.1 雷达天线 | 第30-32页 |
3.3.2 雷达接收机 | 第32-33页 |
3.4 雷达信号处理 | 第33-37页 |
3.4.1 脉冲压缩原理 | 第33-35页 |
3.4.2 分数阶脉冲压缩 | 第35-36页 |
3.4.3 谱峰中心滤波器 | 第36页 |
3.4.4 恒虚警处理 | 第36-37页 |
3.5 改进的DFRFT谱校正目标参数估计算法 | 第37-40页 |
3.5.1 谱估计参数估计算法 | 第38-39页 |
3.5.2 改进谱校正DFRFT算法 | 第39-40页 |
3.6 仿真实验与分析 | 第40-43页 |
3.6.1 目标参数估计性能 | 第40-41页 |
3.6.2 多目标处理性能 | 第41-42页 |
3.6.3 性能分析 | 第42-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单脉冲雷达角度欺骗干扰技术 | 第45-64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非相干干扰 | 第45-46页 |
4.3 相干干扰 | 第46-54页 |
4.3.1 相干干扰的基本理论 | 第46-48页 |
4.3.2 多干扰机场景的相干干扰分析 | 第48-49页 |
4.3.3 干扰性能分析 | 第49-54页 |
4.4 反向交叉眼干扰 | 第54-59页 |
4.4.1 反向交叉眼基本理论 | 第54-55页 |
4.4.2 多干扰机场景分析 | 第55-56页 |
4.4.3 多干扰机场景下相对幅相差分析 | 第56-59页 |
4.5 反向交叉眼仿真实验 | 第59-63页 |
4.5.1 多干扰机场景 | 第60-62页 |
4.5.2 考虑目标回波场景 | 第62-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单脉冲角度欺骗干扰机设计 | 第64-79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基于压缩感知DRFM信号处理单元 | 第64-68页 |
5.2.1 角度欺骗干扰信号特性 | 第64页 |
5.2.2 压缩感知框架下的DRFM模型 | 第64-66页 |
5.2.3 仿真实验与分析 | 第66-68页 |
5.3 非相干拖拽式角度欺骗干扰机 | 第68-71页 |
5.3.1 拖拽式欺骗干扰原理 | 第68-69页 |
5.3.2 干扰机结构及干扰样式 | 第69-70页 |
5.3.3 干扰机性能分析 | 第70-71页 |
5.4 机载自卫式相干干扰机 | 第71-74页 |
5.4.1 机载自卫式干扰机原理 | 第71-72页 |
5.4.2 干扰机结构及干扰样式 | 第72-73页 |
5.4.3 干扰机干扰性能分析 | 第73-74页 |
5.5 干扰性能仿真实验与分析 | 第74-78页 |
5.5.1 干扰测试仿真系统 | 第74-75页 |
5.5.2 非相干拖拽式干扰机性能分析 | 第75-76页 |
5.5.3 机载自卫式干扰机干扰性能分析 | 第76-77页 |
5.5.4 两干扰机性能对比 | 第77-7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9-80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