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危险品道路运输安全分析 | 第16-29页 |
2.1 危险品相关基础 | 第16-18页 |
2.1.1 危险品定义与分类 | 第16-17页 |
2.1.2 国外危险品道路运输法规体系 | 第17页 |
2.1.3 我国危险品道路运输法规体系 | 第17-18页 |
2.2 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统计分析 | 第18-26页 |
2.2.1 事故发生时间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2.2.2 事故发生区域统计分析 | 第19-21页 |
2.2.3 事故形态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2.2.4 环境因素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2.2.5 危险品类别分布 | 第23页 |
2.2.6 泄漏概率分布 | 第23-26页 |
2.3 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机理 | 第26-28页 |
2.3.1 事故原因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2.3.2 危险品道路运输事故机理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危险品道路运输安全保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42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流程 | 第29-30页 |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9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流程 | 第29-30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第30-33页 |
3.2.1 评价指标初选依据 | 第30-31页 |
3.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1-33页 |
3.2.3 评价指标分析说明 | 第33页 |
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的选取 | 第33-34页 |
3.4 评价指标主观权重的确定 | 第34-40页 |
3.4.1 AHP法基本原理 | 第34-35页 |
3.4.2 yaahp专家数据采集及导入 | 第35-38页 |
3.4.3 yaahp计算指标的主观权重 | 第38-40页 |
3.5 评价指标客观权重的确定 | 第40-41页 |
3.6 指标复合权重模型的确定 | 第4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危险品道路运输安全保障能力评价模型 | 第42-49页 |
4.1 评价方法的选定 | 第42-43页 |
4.2 可拓理论 | 第43-45页 |
4.2.1 物元理论 | 第43-44页 |
4.2.2 可拓集合 | 第44页 |
4.2.3 关联函数 | 第44-45页 |
4.3 危险品道路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多级可拓评价模型 | 第45-47页 |
4.3.1 评价因素集和等级域 | 第45-46页 |
4.3.2 确定经典域和节域 | 第46页 |
4.3.3 确定待评物元 | 第46页 |
4.3.4 计算关联度 | 第46-47页 |
4.3.5 多级可拓评价 | 第47页 |
4.4 危险品道路运输安全保障能力评价流程 | 第47-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实例应用 | 第49-62页 |
5.1 实例概况 | 第49-50页 |
5.1.1 实例基本情况介绍 | 第49页 |
5.1.2 基础数据获取 | 第49-50页 |
5.2 实例评价过程 | 第50-58页 |
5.2.1 关联度的计算 | 第50-52页 |
5.2.2 复合权重的计算 | 第52-56页 |
5.2.3 多级可拓评价 | 第56-58页 |
5.3 评价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 | 第58-61页 |
5.3.1 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5.3.2 实例评价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5.3.3 改进措施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 | 第67-8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