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三)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 第17-25页 |
一、制度、制度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 | 第17-19页 |
(一) 制度 | 第17-18页 |
(二) 制度治理 | 第18-19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 | 第19页 |
二、制度对社会问题的回应 | 第19-25页 |
(一) 社会问题的含义及其表现 | 第20-21页 |
(二) 制度对社会问题回应的必要性 | 第21-25页 |
第三章 制度治理的历史经验与国外借鉴 | 第25-33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的历史经验 | 第25-28页 |
(一) 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制度治理的领导 | 第25-26页 |
(二)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第26-27页 |
(三) 坚持有步骤、有计划的渐进式的制度治理 | 第27-28页 |
二、国外制度治理在制度对社会问题回应方面的可借鉴之处 | 第28-33页 |
(一) 美国:依赖宪法和法律体系 | 第28-30页 |
(二) 德国:行政主导的立法体制 | 第30-31页 |
(三) 新加坡:权威廉洁高效的政府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的时代背景 | 第33-43页 |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破除体制性障碍 | 第33-34页 |
(一) 中国的体制性障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第33页 |
(二) 制度的仪式职能阻碍技术职能的发挥 | 第33-34页 |
二、转型期的制度体系不健全、制度执行能力不足 | 第34-37页 |
(一) 制度体系不健全 | 第34-36页 |
(二) 制度执行力不足 | 第36-37页 |
三、社会发展对转变治理理念和方式的新要求 | 第37-39页 |
(一) 社会的多元化要求形成多元治理格局 | 第37页 |
(二) 社会问题的解决从“维稳”走向“治理” | 第37-38页 |
(三) 治理理念由经济增长转向公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 第38页 |
(四) 利益集团的存在要求创新利益协调机制 | 第38-39页 |
四、社会认知与社会承受力对制度治理的制约 | 第39-43页 |
(一) 制度调整受社会成员认知的制约 | 第39-40页 |
(二) 制度治理需考虑社会的承受力 | 第40页 |
(三) 制度治理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 第40-43页 |
第五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的特点 | 第43-57页 |
一、制度治理的全面性 | 第43-46页 |
(一) 顶层设计和全面改革的必要性 | 第43-44页 |
(二) 全面制度治理的内容 | 第44-46页 |
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结合 | 第46-52页 |
(一) 构建成熟完备的制度体系 | 第47-49页 |
(二) 严格制度执行 | 第49-50页 |
(三) 在历史和现实的关联中把握制度治理 | 第50-52页 |
三、理性构建与民众参与 | 第52-55页 |
(一) 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性构建 | 第52-53页 |
(二) 自上而下的领导与自下而上的民主参与相结合 | 第53-55页 |
四、制度治理将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价值目标 | 第55-57页 |
第六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的时代价值 | 第57-63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治理的时代价值 | 第57-59页 |
(一) 以制度治理实现治理现代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国家治理理论的发展 | 第57-58页 |
(二) 以制度治理实现制度对社会问题回应的及时与有效,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 | 第58页 |
(三) 有利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构建中国在世界的话语体系 | 第58-59页 |
二、制度治理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 第59-63页 |
(一) 利益偏好与制度治理的矛盾 | 第59-60页 |
(二) 制度治理可能会导致官员更加异化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