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绪论 | 第9-11页 |
| 第1章 四川彭州乌木案情介绍 | 第11-13页 |
| 1.1“天价乌木”案基本案情 | 第11页 |
| 1.2 案件审理过程 | 第11-12页 |
| 1.3 法院判决结果存在缺陷 | 第12-13页 |
| 第2章 原被告双方争议的乌木法律属性 | 第13-20页 |
| 2.1 埋藏物说 | 第13-14页 |
| 2.2 矿产资源说 | 第14-15页 |
| 2.3 文物说 | 第15-16页 |
| 2.4 天然孳息说 | 第16-18页 |
| 2.5 无主物说 | 第18-20页 |
| 第3章 乌木归属的法律分析 | 第20-24页 |
| 3.1 乌木属性争议彰显立法价值取向变迁 | 第20页 |
| 3.2 乌木案凸显法律空白 | 第20-22页 |
| 3.3 将乌木认定为无主物的意义 | 第22-24页 |
| 第4章 我国立法先占取得制度的理论分析及现实意义 | 第24-30页 |
| 4.1 我国立法先占取得制度的理论分析 | 第24-27页 |
| 4.1.1 先占取得制度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冲突 | 第24-25页 |
| 4.1.2 先占取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冲突 | 第25-26页 |
| 4.1.3 先占取得与当前保护自然资源环境政策不冲突 | 第26-27页 |
| 4.2 我国立法先占取得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27-30页 |
| 4.2.1 先占取得制度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 | 第27-28页 |
| 4.2.2 先占取得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契合 | 第28页 |
| 4.2.3 先占取得与当前民众私权意识觉醒相契合 | 第28-30页 |
| 第5章 对我国立法先占取得制度的思考 | 第30-43页 |
| 5.1 先占取得之主体 | 第31-33页 |
| 5.2 先占取得之对象范围 | 第33-39页 |
| 5.2.1 无主物具体范围 | 第33-38页 |
| 5.2.2 先占无主物之限定 | 第38-39页 |
| 5.3 先占取得之意思表示 | 第39页 |
| 5.4 先占取得法律制度之具体规则 | 第39-43页 |
| 5.4.1 先占取得具体规则之内容 | 第40-42页 |
| 5.4.2 先占取得之法律效果 | 第42-43页 |
| 结语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