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片标记包再标记的IP追踪策略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网络安全的定义 | 第9-10页 |
1.3 DDoS攻击 | 第10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0-11页 |
1.5 本文的结构 | 第11-12页 |
2 拒绝服务攻击与防御概述 | 第12-20页 |
2.1 攻击的定义 | 第12页 |
2.2 DDoS攻击的定义 | 第12-13页 |
2.3 DDoS攻击的原理 | 第13页 |
2.4 DDoS攻击的典型过程 | 第13-14页 |
2.5 DDoS攻击的分类 | 第14-17页 |
2.5.1 剧毒包型DoS攻击 | 第14-15页 |
2.5.2 风暴型DoS攻击 | 第15-17页 |
2.6 DDoS攻击的防御策略 | 第17-19页 |
2.6.1 增强受害者的容忍性 | 第18-19页 |
2.6.2 过滤 | 第19页 |
2.7 小结 | 第19-20页 |
3 DDoS攻击的追踪方法综述 | 第20-25页 |
3.1 什么是IP追踪 | 第20-21页 |
3.2 IP追踪技术分类 | 第21-22页 |
3.3 IP追踪的相关研究工作 | 第22-24页 |
3.3.1 链路测试 | 第22-23页 |
3.3.2 日志技术 | 第23-24页 |
3.3.3 包标记 | 第24页 |
3.4 小结 | 第24-25页 |
4 概率包标记法及其改进算法 | 第25-38页 |
4.1 确定包标记策略(DPM)简介 | 第25-26页 |
4.2 概率包标记策略(PPM)简介 | 第26-28页 |
4.2.1 基本包标记法 | 第26-28页 |
4.2.2 高级包标记法 | 第28页 |
4.3 基本包标记法的不足 | 第28页 |
4.4 基于分片标记包再标记的追踪策略 | 第28-37页 |
4.4.1 算法的描述 | 第29-35页 |
4.4.2 重构过程 | 第35-36页 |
4.4.3 算法分析 | 第36-37页 |
4.5 小结 | 第37-38页 |
5 利用网络仿真模拟软件的验证 | 第38-45页 |
5.1 网络模拟环境的建立 | 第38-39页 |
5.1.1 NS2简介 | 第38-39页 |
5.1.2 模拟过程 | 第39页 |
5.2 试验网络拓扑结构 | 第39-40页 |
5.3 仿真过程 | 第40-43页 |
5.4 仿真结果 | 第43-44页 |
5.5 小结 | 第44-45页 |
6 IPv6环境下包标记方案的探索和应用 | 第45-52页 |
6.1 IPv4的局限 | 第45-46页 |
6.2 IPv6的特点 | 第46-48页 |
6.3 IPv6的安全性 | 第48-49页 |
6.4 主要思想 | 第49-50页 |
6.5 简单算法描述 | 第50-51页 |
6.6 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