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40页 |
1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第13-14页 |
2 透皮给药系统 | 第14-28页 |
2.1 透皮给药系统的特点及其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2.2 药物透皮传输的途径及障碍 | 第15-17页 |
2.3 透皮药物的性质 | 第17-18页 |
2.4 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机理和研究重点 | 第18-26页 |
2.5 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 第26-28页 |
2.6 蒸发传递型透皮给药系统 | 第28页 |
3 血吸虫病的防治 | 第28-30页 |
3.1 血吸虫病概况 | 第28-29页 |
3.2 血吸虫病的防治 | 第29-30页 |
4 抗血吸虫药物毗喳酮 | 第30-36页 |
4.1 PZQ的理化性质 | 第30-31页 |
4.2 PZQ的体内过程 | 第31页 |
4.3 PZQ杀虫作用机制 | 第31-32页 |
4.4 PZQ对虫卵肉芽肿的作用 | 第32-33页 |
4.5 PZQ的不良反应 | 第33-34页 |
4.6 PZQ的给药途径 | 第34-36页 |
5 研究目标及课题设计 | 第36-40页 |
5.1 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问题 | 第36-37页 |
5.2 课题设计的科学依据 | 第37页 |
5.3 溶媒筛选的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5.4 PZQ透皮吸收实验设计 | 第38页 |
5.5 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 | 第38-39页 |
5.6 对血吸虫病的治疗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吡喹酮溶媒的筛选及其透皮性能预测 | 第40-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40-41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2.1 PZQ在五种溶媒中的溶解度 | 第42-45页 |
2.2 PZQ的不同溶液在正辛醇-水两相间分配系数 | 第45-46页 |
3 讨论 | 第46-49页 |
3.1 药物的溶解度与透皮传输 | 第46-48页 |
3.2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与药物的透皮传输 | 第48-49页 |
3.3 PZQ的溶解度在透皮剂临床应用的意义 | 第49页 |
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吡喹酮溶液的透皮吸收及代谢动力学 | 第51-6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6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51-52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52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52-5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2.1 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56-57页 |
2.2 透皮给药的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57-59页 |
3 讨论 | 第59-63页 |
3.1 PZQ的透皮吸收及代谢动力学 | 第59-60页 |
3.2 PZQ溶媒的性质对透皮吸收的影响 | 第60-61页 |
3.3 PZQ经皮渗透动力学 | 第61-63页 |
4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透皮给药后PZQ在小鼠组织器官中的分布 | 第65-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65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65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65-6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7-68页 |
2.1 组织分布 | 第67-68页 |
2.2 药代动力学 | 第68页 |
3 讨论 | 第68-69页 |
3.1 药-时曲线中双峰的形成 | 第68-69页 |
3.2 PZQ在肝脏的分布和代谢特征及意义 | 第69页 |
4 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吡喹酮蒸发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 | 第71-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5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72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72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72-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1页 |
2.1 PZQ在乙二醇苯醚和乙醇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 | 第75-76页 |
2.2 蒸发透皮给药系统的吸收与代谢动力学 | 第76-80页 |
2.3 蒸发透皮给药系统的稳定性和皮肤刺激性的观察 | 第80-81页 |
3 讨论 | 第81-83页 |
3.1 PZQ蒸发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及主要成分的选择 | 第81-83页 |
3.2 PZQ蒸发透皮给药系统的特征及意义 | 第83页 |
4 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日本血吸虫病的试验治疗 | 第85-9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7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85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85-86页 |
1.3 杀灭血吸虫的实验方法 | 第86页 |
1.4 抑制虫卵肉芽肿的实验方法 | 第86-8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7-92页 |
2.1 对日本血吸虫病鼠的杀虫效果 | 第87-89页 |
2.2 对日本血吸虫病虫卵肉芽肿的抑制作用 | 第89-92页 |
3 讨论 | 第92-95页 |
3.1 给药时机的选择与治疗效果 | 第92-94页 |
3.2 给药剂量与虫卵肉芽肿的治疗 | 第94-95页 |
4 小结 | 第95-96页 |
全文总结 | 第96-99页 |
1 研究工作的主要结果和结论 | 第96-97页 |
2 研究工作的创新性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