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其他材料论文

硅酸锆在半金属和无金属摩擦材料中的作用和摩擦机理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14-40页
    1.1 摩擦材料概述第14-18页
        1.1.1 摩擦材料发展简史第14-15页
        1.1.2 摩擦材料的分类第15-16页
        1.1.3 摩擦材料的技术要求第16-17页
        1.1.4 国外摩擦材料的现状和趋势第17-18页
    1.2 摩擦材料的结构与组成第18-23页
        1.2.1 粘合剂第19-20页
        1.2.2 增强纤维第20页
        1.2.3 摩擦性能调节剂第20-22页
        1.2.4 填料对摩擦材料物理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第22-23页
    1.3 汽车制动摩擦材料第23-27页
        1.3.1 半金属摩擦材料第24-25页
        1.3.2 非石棉摩擦材料及混杂摩擦材料第25-27页
    1.4 摩擦与磨损第27-32页
        1.4.1 摩擦学第27-28页
        1.4.2 摩擦第28页
        1.4.3 磨损机理第28-31页
        1.4.4 影响摩擦和磨损的因素第31-32页
    1.5 摩擦层第32-36页
        1.5.1 第三体(Third body)第32-33页
        1.5.2 摩擦层的形成机理第33-36页
    1.6 原材料的筛选和评价第36-38页
    1.7 黄金分割法和优化摩擦材料原理第38页
    1.8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第38-40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40-47页
    2.1 摩擦片配方及原料产地第40-42页
        2.1.1 无金属组合摩擦材料配方及原料产地第40-41页
        2.1.2 半金属组合摩擦材料配方及原料产地第41-42页
    2.2 制备及测试设备第42-43页
    2.3 摩擦材料性能测试标准第43页
    2.4 工艺过程第43页
    2.5 实验过程(测定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第43-44页
    2.6 数据处理第44-47页
        2.6.1 摩擦系数和磨损率的计算第44-45页
        2.6.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表征摩擦系数稳定性第45-46页
        2.6.3 磨损率的评价第46-47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47-70页
    3.1 硅酸锆在无金属摩擦材料中的作用、对摩擦性能的影响和摩擦机理研究第47-58页
        3.1.1 硅酸锆对摩擦性能的影响第47-51页
            3.1.1.1 硅酸锆对μ和Δμ的影响第47-48页
            3.1.1.2 硅酸锆对μ(recovery)和△μ(recovery)的影响第48-49页
            3.1.1.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表征无金属摩擦材料的摩擦稳定性第49-50页
            3.1.1.4 硅酸锆对磨损率的影响和评价第50-51页
        3.1.2 无金属摩擦材料的表面摩擦层分析第51-57页
            3.1.2.1 硫酸钡膜第51-53页
            3.1.2.2 有机材料的相转变第53-55页
            3.1.2.3 传热层第55页
            3.1.2.4 铁迹第55-56页
            3.1.2.5 硅酸锆疏松孔洞第56-57页
        3.1.3 配方、摩擦性能与摩擦表面的关系第57-58页
    3.2 硅酸锆在半金属摩擦材料中的作用,对摩擦性能的影响和摩擦机理研究第58-69页
        3.2.1 硅酸锆对摩擦性能的影响第58-62页
            3.2.1.1 硅酸锆对μ和△μ的影响第58-59页
            3.2.1.2 硅酸锆对μ(recovery)和Δμ(recovery)的影响第59-60页
            3.2.1.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表征半金属摩擦材料的摩擦稳定性第60-61页
            3.2.1.4 硅酸锆对磨损率的影响和评价第61-62页
        3.2.2 半金属摩擦材料的表面摩擦层分析第62-67页
            3.2.2.1 层I的形成机理第63-65页
            3.2.2.2 层II的形成机理第65-66页
            3.2.2.3 SM-5.6摩擦表面的分析第66-67页
        3.2.3 温度对摩擦层的影响第67-68页
        3.2.4 配方、摩擦性能和摩擦层的关系第68-69页
    3.3 摩擦层形成的模型分析第69-70页
第四章 结论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致谢第74-75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76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虔诚而寂寞的乡土守望者--孙惠芬论
下一篇:粗糙集理论在不完备信息系统知识获取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