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抑或排斥:城市流动儿童同伴交往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综述 | 第7-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7-9页 |
(二) 相关研究的综述 | 第9-13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13-18页 |
(一) 理论依据 | 第13页 |
(二)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三)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四) 变量测量 | 第15页 |
(五) 资料收集 | 第15-18页 |
三、流动儿童同伴交往及其环境 | 第18-26页 |
(一) 流动儿童同伴交往情况 | 第18-21页 |
(二) 流动儿童同伴交往环境——家庭 | 第21-23页 |
(三) 流动儿童同伴交往环境——学校 | 第23-25页 |
(四) 流动儿童同伴交往环境——社区 | 第25-26页 |
四、“流动”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 | 第26-31页 |
(一) “流动”对儿童的好朋友数量的影响 | 第26页 |
(二) “流动”对儿童的同伴交往水平的影响 | 第26-28页 |
(三) 影响流动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 | 第28-31页 |
五、学校社会工作对同伴交往不良的流动儿童介入 | 第31-43页 |
(一) 同伴提名访谈与服务对象界定 | 第31-35页 |
(二) “十指连心”小组活动的理论模式与方法 | 第35-36页 |
(三) “十指连心”小组活动介入过程 | 第36-40页 |
(四) “十指连心”小组活动评估与反思 | 第40-43页 |
六、结论与讨论 | 第43-47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二) 相关问题的讨论 | 第44-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一:城市流动儿童同伴交往调查问卷 | 第50-55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