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

头颈部推拿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察(颈性眩晕临床研究进展)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引言第8-9页
1. 临床资料第9-11页
   ·研究对象和来源第9页
   ·诊断标准第9-10页
     ·西医诊断标准第9页
     ·中医诊断标准第9-10页
   ·病情分级标准第10页
   ·病例纳入标准第10页
   ·病例排除标准第10-11页
   ·中止试验标准第11页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第11页
2. 研究方法第11-15页
   ·随机分组第11页
   ·一般资料第11-12页
   ·治疗方法第12-14页
     ·治疗组第12页
     ·对照组第12-13页
     ·疗程第13页
     ·治疗中注意事项第13-14页
   ·观察指标与方法第14-15页
     ·观测指标第14页
     ·疗效性观测第14页
     ·安全性观测第14页
     ·不良反应观测第14页
     ·随访第14页
     ·疗效评定标准第14-15页
   ·统计学处理方法第15页
3. 研究结果第15-19页
   ·参与数量分析第15-17页
     ·患者年龄分布比较第15-16页
     ·患者性别分布比较第16页
     ·患者病程比较第16页
     ·患者病情程度分布比较第16-17页
   ·患者临床疗效评定第17-19页
     ·患者总体疗效比较第17页
     ·治疗前后症状与功能总体评分比较第17-18页
     ·治疗前后体征变化(阳性体征数目)第18页
     ·眩晕起效时间及消失时间第18-19页
     ·随访症状复发病例比较第19页
     ·安全性评价第19页
   ·不良反应第19页
4 结论第19-20页
5 讨论第20-27页
   ·颈性眩晕发病机理第20-22页
     ·祖国医学对颈性眩晕的认识第20-21页
     ·现代医学对颈性眩晕的研究第21-22页
   ·治疗手法分析第22-25页
     ·手法配伍依据第22页
     ·手法配伍特点第22-23页
     ·手法操作特点第23-24页
     ·作用机制分析第24-25页
   ·疗效分析第25-26页
     ·眩晕主症改善情况第25-26页
     ·次症改善情况第26页
     ·病情改善情况第26页
   ·针刺与推拿的比较分析第26-27页
6 问题与展望第27-29页
致谢第29-30页
参考文献第30-31页
综述第31-58页
 1 祖国医学的认识第31-33页
   ·颈性眩晕的内因第31-33页
     ·烦劳恼怒,肝阳上亢,上扰清窍第31-32页
     ·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升降失常第32页
     ·气血亏虚,肾精不足,髓海失养第32页
     ·督脉受阻、运行不畅第32-33页
   ·颈性眩晕的外因第33页
     ·风寒湿邪侵袭,筋脉失和,经气不利,清阳受扰第33页
     ·久劳成损,枢机不利,气血失和,清阳受阻第33页
     ·颈部损伤,筋骨失和,清窍受扰第33页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第33-41页
   ·颈性眩晕的相关解剖和生物力学研究第33-41页
     ·颈脊柱的生物力学研究第33-36页
     ·椎动脉的相关解剖研究第36-41页
   ·现代医学对本病发病机制的研究第41页
 3 颈性眩晕的临床表现第41-45页
   ·临床症状第41-42页
   ·查体第42页
   ·辅助检查第42-44页
     ·X线检查第42页
     ·CT检查第42页
     ·椎动脉造影第42-43页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第43页
     ·血液流变学检查第43页
     ·螺旋CT血管成像(SCTA)检查第43页
     ·MRA,MRI检查第43-44页
   ·诊断标准第44-45页
 4 治疗第45-53页
   ·中医治疗第45-50页
     ·中药治疗第45-46页
     ·推拿治疗第46-47页
     ·针灸治疗第47-48页
     ·牵引治疗第48-49页
     ·中成药治疗第49-50页
   ·西医治疗第50-53页
     ·西药治疗第50-51页
     ·星状神经节阻滞第51-52页
     ·体外反搏治疗第52页
     ·手术治疗第52-53页
 5 总结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附表1: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表第58-60页
附表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法(参白痛经颗粒)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研究(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下一篇:中医认知行为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