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5页 |
目录 | 第5-6页 |
前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刘长福的二胡艺术之路 | 第8-15页 |
第一节 少年时期的刘长福 | 第8-11页 |
第二节 16年难以释怀的草原生活 | 第11-13页 |
第三节 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刘长福教学成果的分类评述 | 第15-38页 |
第一节 教学文章分类综辑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教学模式 | 第17-24页 |
第三节 教材建设 | 第24-26页 |
第四节 移植和创作的二胡乐曲 | 第26-32页 |
第五节 育人观念和优秀学生 | 第32-38页 |
第三章 刘长福对当代专业二胡教育的贡献以及精神内涵 | 第38-43页 |
第一节 对专业二胡教育的理论贡献 | 第38-41页 |
第二节 专业二胡教育的精神内涵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79页 |
一、认识刘长福(刘长福的照片) | 第47-49页 |
二、刘长福年表 | 第49-51页 |
三、刘长福创作的乐曲《塞外情思》和《草原新牧民》曲谱 | 第51-62页 |
四、对刘长福以及刘长福的老师、学生的采访笔录 | 第62-79页 |
谢辞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