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混合模式介质的蛋白吸附性能和免疫球蛋白G分离研究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符号表第17-18页
缩略语表第18-2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0-44页
    1.1 引言第20-21页
    1.2 生物分离过程中的层析技术第21-23页
        1.2.1 离子交换层析第21-22页
        1.2.2 亲和层析第22页
        1.2.3 疏水相互作用层析第22-23页
        1.2.4 凝胶过滤层析第23页
    1.3 混合模式层析第23-31页
        1.3.1 混合模式层析原理第23-24页
        1.3.2 混合模式层析的种类第24-26页
        1.3.3 混合模式功能配基第26-29页
        1.3.4 混合模式层析的应用第29-31页
    1.4 多组分蛋白吸附第31-34页
        1.4.1 多组分吸附平衡模型第31-33页
        1.4.2 多组分蛋白质吸附的研究进展第33-34页
    1.5 层析介质内的蛋白传质行为研究第34-37页
        1.5.1 宏观方法第34-36页
        1.5.2 微观方法第36-37页
    1.6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技术第37-42页
        1.6.1 简介第37页
        1.6.2 工作原理第37-39页
        1.6.3 CLSM的应用第39-42页
        1.6.4 CLSM用于蛋白吸附研究的局限性第42页
    1.7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第42-44页
第二章 Nuvia cPrime介质的蛋白吸附性能第44-64页
    2.1 引言第44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44-45页
        2.2.2 吸附等温线测定第45-46页
        2.2.3 层析柱中吸附行为第46页
        2.2.4 层析柱中解吸行为第46页
        2.2.5 Zeta电位测定第4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6-62页
        2.3.1 蛋白的Zeta电位第46-47页
        2.3.2 pH对bIgG和BSA静态吸附的影响第47-50页
        2.3.3 盐浓度对bIgG和BSA静态吸附的影响第50-55页
        2.3.4 层析柱中吸附行为第55-59页
        2.3.5 层析柱中洗脱行为第59-62页
    2.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三章 Nuvia cPrime介质对混合蛋白的吸附性能第64-86页
    3.1 引言第64页
    3.2 吸附理论模型第64-67页
        3.2.1 单组分静态吸附模型第65页
        3.2.2 双组分竞争性吸附模型第65-66页
        3.2.3 双组分吸附的预测第66-67页
        3.2.4 误差分析第67页
        3.2.5 吸附动力学模型第67页
    3.3 材料与方法第67-69页
        3.3.1 试剂与仪器第67-68页
        3.3.2 蛋白质定量分析第68页
        3.3.3 吸附等温线测定第68页
        3.3.4 吸附动力学曲线测定第68页
        3.3.5 Zeta电位测定第68-69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69-85页
        3.4.1 蛋白的Zeta电位第69页
        3.4.2 混合蛋白浓度的定量分析第69-71页
        3.4.3 单一组分吸附第71-74页
        3.4.4 双组分吸附第74-81页
        3.4.5 单一和混合蛋白的吸附动力学第81-85页
    3.5 本章小结第85-86页
第四章 混合模式介质KB-ABI制备及蛋白吸附性能第86-110页
    4.1 引言第86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6-89页
        4.2.1 试剂与仪器第86-87页
        4.2.2 介质制备第87-88页
        4.2.3 活化密度测定第88页
        4.2.4 配基密度测定第88页
        4.2.5 吸附等温线测定第88-89页
        4.2.6 吸附动力学曲线测定第89页
        4.2.7 层析柱中吸附行为第89页
        4.2.8 蛋白质定量分析第8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9-109页
        4.3.1 KB-ABI介质制备第89-91页
        4.3.2 单组分蛋白的静态吸附第91-97页
        4.3.3 双组分蛋白的静态吸附第97-103页
        4.3.4 吸附动力学曲线第103-107页
        4.3.5 柱吸附行为第107-109页
    4.4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五章 混合模式层析分离免疫球蛋白G和抗体第110-124页
    5.1 引言第110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10-113页
        5.2.1 试剂与仪器第110-111页
        5.2.2 IgG/BSA混合蛋白中分离IgG第111页
        5.2.3 CHO细胞培养液中分离mAb第111页
        5.2.4 Protein A亲和层析第111-112页
        5.2.5 蛋白定量分析第112页
        5.2.6 蛋白电泳分析第112页
        5.2.7 CHO宿主细胞蛋白测定第112-11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3-122页
        5.3.1 Nuvia cPrime介质层析分离性能第113-116页
        5.3.2 KB-ABI介质的层析分离性能第116-121页
        5.3.3 CHO宿主细胞蛋白分析第121-122页
    5.4 本章小结第122-124页
第六章 介质内蛋白质吸附过程的CLSM分析第124-156页
    6.1 引言第124页
    6.2 材料及方法第124-127页
        6.2.1 试剂与仪器第124-125页
        6.2.2 蛋白质的荧光标记第125页
        6.2.3 荧光蛋白的分离纯化第125-126页
        6.2.4 标记蛋白的吸附第126页
        6.2.5 标记蛋白的解吸第126-127页
        6.2.6 蛋白的次序吸附第127页
        6.2.7 CLSM观测第127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27-154页
        6.3.1 荧光标记对蛋白吸附行的影响第127-129页
        6.3.2 Nuvia cPrime介质吸附的CLSM分析第129-138页
        6.3.3 KB-ABI介质吸附的CLSM分析第138-143页
        6.3.4 CLSM分析和宏观吸附的关联第143-149页
        6.3.5 蛋白解吸的CLSM分析第149-153页
        6.3.6 蛋白顺序吸附的CLSM分析第153-154页
    6.4 本章小结第154-156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56-160页
    7.1 结论第156-158页
    7.2 建议与展望第158-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72-173页
作者简介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自组织映射的验证码识别研究
下一篇:基于投票的微博用户影响力量化算法WeiRank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