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环境法视角下的“多规合一”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引言第9-15页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第9-10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页
    1.2 “多规合一”研究综述第10-12页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第12-13页
        1.3.1 技术路线第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13-15页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3页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3-15页
第2章 “多规合一”的概述及理论基础第15-26页
    2.1 我国现行规划体系第15-17页
        2.1.1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第15-16页
        2.1.2 城乡规划第16页
        2.1.3 土地利用规划第16-17页
        2.1.4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第17页
    2.2 “多规合一”的内涵和本质第17-18页
    2.3 “多规合一”的理论基础第18-20页
        2.3.1 田园城市理论第18-19页
        2.3.2 区位理论第19-20页
        2.3.3 和谐理论第20页
    2.4 “多规合一”的发展历程第20-22页
    2.5 “多规合一”的必要性第22-23页
        2.5.1 城市发展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第22页
        2.5.2 多规之间需要实现协调衔接第22页
        2.5.3 我国规划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第22-23页
        2.5.4 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第23页
    2.6 “多规合一”的法治作用第23-26页
        2.6.1 生态管制作用第23-24页
        2.6.2 空间管制作用第24-26页
第3章 “多规合一”面临的法律问题第26-30页
    3.1 生态理念基础薄弱第26页
    3.2 生态用地破坏问题第26-27页
    3.3 城市开发边界的确定问题第27页
    3.4 规划体系庞杂第27-28页
    3.5 规划期限不一第28页
    3.6 技术标准不一第28-29页
    3.7 管理和监督机制问题第29-30页
第4章 “多规合一”环境法律建议第30-37页
    4.1 建立“多规合一”制度体系第30-31页
        4.1.1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的发展指标体系第30页
        4.1.2 创建统一协调的规划体系的规划法典第30-31页
        4.1.3 建立统一的工作组织机构第31页
    4.2 “多规合一”编制方面的建议第31-32页
        4.2.1 建立技术标准第31页
        4.2.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第31-32页
        4.2.3 建立审批管理新机制第32页
    4.3 “多规合一”中城市开发边界确定方面的建议第32-34页
        4.3.1 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第32-33页
        4.3.2 协调最小生态安全距离与城市开发边界第33-34页
    4.4 “多规合一”中的运行保障机制第34-37页
        4.4.1“多规合一”中的保障体系第34-35页
        4.4.2“多规合一”中的评估与监督体系第35-37页
结语第37-38页
致谢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隐偏好下领导风格对组织政治知觉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三种取代酞菁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