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1-55页 |
·课题背景 | 第21-24页 |
·课题来源 | 第21页 |
·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21-24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24-39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定义 | 第24-25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 | 第25-27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 第27-29页 |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29-31页 |
·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研究 | 第31-35页 |
·好氧颗粒污泥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35-39页 |
·生物脱氮除磷理论概述 | 第39-46页 |
·生物脱氮机理 | 第39-42页 |
·生物除磷机理 | 第42-46页 |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技术现状 | 第46-52页 |
·传统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研究现状 | 第46-48页 |
·反硝化脱氮除磷新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48-52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52-55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5-69页 |
·试验用水和接种污泥 | 第55-56页 |
·试验用水与水质特性 | 第55-56页 |
·污泥来源 | 第56页 |
·试验装置与装备 | 第56-60页 |
·SBR 工艺与控制系统 | 第56-57页 |
·双污泥系统装置与控制系统 | 第57-59页 |
·批次试验装置 | 第59-60页 |
·试验设备与分析仪器 | 第60页 |
·水质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 第60-61页 |
·颗粒污泥的微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 | 第61-64页 |
·颗粒污泥粒径分布和平均粒径 | 第61页 |
·颗粒污泥的数量分布 | 第61页 |
·颗粒污泥的比表面积 | 第61-62页 |
·颗粒污泥沉降速度 | 第62页 |
·颗粒污泥密度 | 第62页 |
·颗粒污泥含水率 | 第62页 |
·颗粒污泥比重 | 第62-63页 |
·颗粒污泥的相对强度 | 第63页 |
·颗粒污泥丝状化程度 | 第63页 |
·颗粒污泥表面特征及元素分析 | 第63-64页 |
·胞内外聚合物检测分析方法 | 第64-67页 |
·聚羟基烷酸 | 第64页 |
·糖原 | 第64-65页 |
·挥发性脂肪酸的测定 | 第65页 |
·EPS 提取和测定 | 第65-67页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 | 第67-69页 |
第3章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 | 第69-79页 |
·引言 | 第69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69-71页 |
·试验装置 | 第69-70页 |
·试验水质与接种污泥 | 第70-71页 |
·分析方法 | 第71页 |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的培养过程 | 第71-75页 |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在培养过程中的 MLSS 和 SVI 变化 | 第71-73页 |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在培养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 第73页 |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的粒径分布 | 第73-74页 |
·短程硝化颗粒污泥 AOB 分布 | 第74-75页 |
·硝化颗粒污泥培养时间对比 | 第75-76页 |
·快速培养短程硝化颗粒污泥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76-78页 |
·pH 的影响 | 第76页 |
·FA 影响 | 第76-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4章 以 Nitrospira.spp 为优势菌的亚硝酸氧化菌颗粒污泥的培养 | 第79-91页 |
·引言 | 第79-80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80-81页 |
·试验装置 | 第80页 |
·试验水质与接种污泥 | 第80页 |
·SBR 的运行方式 | 第80-81页 |
·分析方法 | 第81页 |
·污泥的颗粒化过程 | 第81-83页 |
·颗粒污泥的特性 | 第83-85页 |
·颗粒污泥的亚硝酸盐的氧化性能 | 第85-87页 |
·FISH 分析 | 第87-88页 |
·硝化动力学分析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COD/N 比对硝化颗粒污泥培养和微生物群落迁移的影响 | 第91-105页 |
·引言 | 第91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91-93页 |
·试验装置 | 第91-92页 |
·试验水质与接种污泥 | 第92页 |
·分析方法 | 第92-93页 |
·COD/N 比对硝化污泥颗粒化的影响 | 第93-94页 |
·COD/N 比对硝化颗粒污泥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94-96页 |
·COD/N 比对硝化颗粒污泥 EPS 产生的影响 | 第96-98页 |
·COD/N 比对硝化颗粒污泥物理化学特性的影响 | 第98-100页 |
·COD/N 比对硝化颗粒污泥硝化性能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COD/N 比对硝化颗粒污泥种群结构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温度和游离氨对絮状污泥和颗粒污泥硝化系统的短期影响 | 第105-119页 |
·引言 | 第105-106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8页 |
·污泥来源 | 第106-107页 |
·批次试验 | 第107-108页 |
·分析方法 | 第108页 |
·试验污泥群落结构 | 第108-109页 |
·不同温度对絮状和颗粒污泥系统氨氧化速率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不同温度对絮状和颗粒污泥系统活化能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不同温度和起始游离氨对絮状和颗粒污泥系统氨氧化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颗粒污泥系统抗游离氨抑制能力的机理分析 | 第115-1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16-119页 |
第7章 好氧除磷颗粒污泥的培养及丝状菌膨胀控制 | 第119-129页 |
·引言 | 第119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0页 |
·试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 第119-120页 |
·试验装置 | 第120页 |
·分析方法 | 第120页 |
·富含聚磷菌颗粒污泥的形成和稳定过程 | 第120-124页 |
·启动期 | 第120-121页 |
·颗粒污泥形成期 | 第121页 |
·颗粒污泥膨胀期 | 第121页 |
·膨胀控制期 | 第121-122页 |
·稳定运行期 | 第122-124页 |
·除磷颗粒污泥的性能 | 第124-125页 |
·颗粒污泥膨胀的原因 | 第125-127页 |
·SRT | 第125页 |
·DO | 第125-126页 |
·底物浓度 | 第126页 |
·颗粒污泥内部营养物质缺乏 | 第126页 |
·温度 | 第126-127页 |
·进水水质 | 第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8章 硝酸盐对颗粒污泥系统生物除磷的影响 | 第129-139页 |
·引言 | 第129-130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30-131页 |
·污泥来源 | 第130页 |
·批次试验设计 | 第130-131页 |
·分析方法 | 第131页 |
·颗粒和絮状污泥系统在硝酸盐氮存在时的周期曲线 | 第131-133页 |
·硝态氮对 PHA 合成和糖原消耗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硝态氮对聚磷颗粒和絮状污泥系统释磷的影响比较研究 | 第134-136页 |
·颗粒污泥系统中的亚硝酸盐积累 | 第136-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9页 |
第9章 游离亚硝酸(FNA)颗粒污泥系统生物除磷的影响 | 第139-151页 |
·引言 | 第139-140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40-141页 |
·污泥来源 | 第140页 |
·批次试验设计 | 第140-141页 |
·分析方法 | 第141页 |
·除磷 SBR 系统运行效果与种群分布特征 | 第141-142页 |
·pH 值、NO2--N 和 FNA 对除磷颗粒污泥系统释磷的影响 | 第142-144页 |
·FNA 对 VFA 吸收、PHA 合成和糖原分解的影响 | 第144-146页 |
·FNA 对亚硝酸盐还原的影响 | 第146-148页 |
·游离亚硝酸对聚磷菌代谢的抑制机理 | 第148-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149-151页 |
第10章 以颗粒污泥为介质双污泥工艺氮磷同步去除特性研究 | 第151-163页 |
·引言 | 第151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51-153页 |
·污泥来源与试验水质 | 第151-152页 |
·试验装置及操作模式 | 第152-153页 |
·分析方法 | 第153页 |
·HRT 对双污泥系统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153-158页 |
·对 COD 的去除效果 | 第153-155页 |
·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 | 第155-157页 |
·对总磷的去除效果 | 第157-158页 |
·C/P/N 比对双污泥系统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158-161页 |
·对 COD 的去除效果 | 第158-159页 |
·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 | 第159-160页 |
·对总磷的去除效果 | 第160-161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163页 |
结论 | 第163-167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167-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8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3-187页 |
致谢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