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1.1 氯酚类化合物的来源及危害 | 第12-14页 |
1.2 氯酚类化合物的处理方法 | 第14-20页 |
1.2.1 物理方法 | 第15-18页 |
1.2.2 化学方法 | 第18-20页 |
1.2.2.1 高级氧化法 | 第18页 |
1.2.2.2 化学还原法 | 第18-19页 |
1.2.2.3 辐射法 | 第19-20页 |
1.3 氯酚类污染物生物处理的机理与技术 | 第20-31页 |
1.3.1 生物脱氯机理 | 第20-21页 |
1.3.1.1 氧化脱氯 | 第20-21页 |
1.3.1.2 还原脱氯 | 第21页 |
1.3.2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 第21-26页 |
1.3.2.1 活性污泥法 | 第21-23页 |
1.3.2.2 固定化细胞技术 | 第23-25页 |
1.3.2.3 生物流化床技术 | 第25-26页 |
1.3.3 共代谢降解 | 第26-27页 |
1.3.4 厌氧生物处理 | 第27-29页 |
1.3.5 厌氧-好氧联合处理技术 | 第29页 |
1.3.6 高效菌株技术 | 第29-31页 |
1.3.6.1 具有降解氯酚类化合物能力的微生物 | 第29-31页 |
1.3.6.2 微生物对 4-氯酚降解途径 | 第31页 |
1.3.6.3 高效菌株技术研究进展 | 第31页 |
1.4 微生物降解动力学 | 第31-34页 |
1.4.1 细胞生长过程动力学的基本模型 | 第31-33页 |
1.4.2 单底物降解动力学 | 第33-34页 |
1.4.3 双底物降解动力学 | 第34页 |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3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2.1 菌种的来源 | 第36页 |
2.2 培养基 | 第36页 |
2.3 所用溶液的配制 | 第36-37页 |
2.3.1 常用磷酸盐缓冲液的配制 | 第36-37页 |
2.3.2 菌悬液的制备 | 第37页 |
2.4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2.4.1 菌体浓度的测定 | 第37页 |
2.4.2 PH 值的测定 | 第37-38页 |
2.4.3 4-氯酚与苯酚剩余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38页 |
2.4.4 酶活分析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波茨坦短芽孢杆菌降解 4-氯酚单一底物的研究 | 第39-50页 |
3.1 4-氯酚降解条件的优化 | 第39-43页 |
3.1.1 温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3.1.2 初始 pH 值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3 摇床转速的影响 | 第41-42页 |
3.1.4 接种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 4-氯酚降解实验 | 第43-44页 |
3.3 酶活分析 | 第44-47页 |
3.3.1 温度对邻苯二酚 1,2-双加氧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2 初始 pH 对邻苯二酚 1,2-双加氧酶活性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 4-氯酚降解动力学 | 第47-50页 |
第四章 波茨坦短芽孢杆菌降解苯酚、4-氯酚双底物研究 | 第50-54页 |
4.1 苯酚和 4-氯酚的相互影响 | 第50-54页 |
4.1.1 4-氯酚对苯酚的影响 | 第50-51页 |
4.1.2 苯酚对 4-氯酚降解的影响 | 第51-52页 |
4.1.3 混合双底物动力学研究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8页 |
5.1 结论 | 第54-55页 |
5.2 展望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