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历程 | 第15-26页 |
1.2.1 基于强度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6-19页 |
1.2.2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19-23页 |
1.2.3 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3-24页 |
1.2.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4-26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2 大跨度连续梁桥基于损伤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9-45页 |
2.1 初始设计参数的定义 | 第29页 |
2.2 基于损伤性能的设计目标的确定 | 第29-33页 |
2.2.1 损伤性能评估模型的选择 | 第29-31页 |
2.2.2 性能指标的界定 | 第31-32页 |
2.2.3 结构预期性能目标的提出 | 第32页 |
2.2.4 结构损伤指标及对应的等效延性系数 | 第32-33页 |
2.3 基于损伤性能目标的位移水平确定 | 第33-37页 |
2.3.1 常用设计极限状态 | 第33-34页 |
2.3.2 基于破坏控制的极限位移△_D计算 | 第34-36页 |
2.3.3 基于损伤性能目标的最大位移△_d计算 | 第36页 |
2.3.4 基于EMS方法的桥墩目标位移计算 | 第36-37页 |
2.4 等效SDOF体系的定义 | 第37-39页 |
2.4.1 等效位移和等效质量的确定 | 第38页 |
2.4.2 等效阻尼的确定 | 第38-39页 |
2.5 等效SDOF体系有效周期T_(eff)和弹性地震力V_B的确定 | 第39-40页 |
2.6 弹性地震力V_B在桥墩间的分配 | 第40页 |
2.7 迭代设计过程 | 第40页 |
2.8 桥墩设计 | 第40-42页 |
2.8.1 桥墩配箍设计 | 第41页 |
2.8.2 桥墩纵筋配筋设计 | 第41-42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3 60+100+60m三跨高铁RC连续梁桥抗震设计实例 | 第45-71页 |
3.1 设计基本参数及性能目标 | 第45-46页 |
3.2 横桥向设计流程及结果 | 第46-58页 |
3.2.1 设计计算模型 | 第46-47页 |
3.2.2 基于破坏控制的极限位移△_D计算 | 第47-48页 |
3.2.3 基于损伤性能目标的最大位移△_d计算 | 第48-49页 |
3.2.4 迭代设计过程 | 第49-56页 |
3.2.5 桥墩配箍率计算 | 第56页 |
3.2.6 桥墩纵筋率计算 | 第56-58页 |
3.3 顺桥向设计流程及结果 | 第58-69页 |
3.3.1 设计计算模型 | 第58页 |
3.3.2 基于破坏控制的极限位移△_D计算 | 第58-60页 |
3.3.3 基于损伤性能目标的最大位移△_d计算 | 第60页 |
3.3.4 迭代设计过程 | 第60-67页 |
3.3.5 桥墩配箍率计算 | 第67页 |
3.3.6 桥墩纵筋率计算 | 第67-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4 设计结果的检验 | 第71-113页 |
4.1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1-76页 |
4.1.1 支座模拟 | 第71-73页 |
4.1.2 墩底截面参数计算及塑性铰模拟 | 第73-75页 |
4.1.3 全桥有限元模拟 | 第75-76页 |
4.2 自振特性分析 | 第76-79页 |
4.3 地震记录选取及人工地震波的生成 | 第79-84页 |
4.4 顺桥向验算 | 第84-97页 |
4.4.1 桥墩强度验算 | 第84-88页 |
4.4.2 桥墩位移延性验算 | 第88-89页 |
4.4.3 桥墩滞回耗能统计及损伤验算 | 第89-95页 |
4.4.4 支座性能分析 | 第95-97页 |
4.5 横桥向验算 | 第97-110页 |
4.5.1 桥墩强度验算 | 第97-99页 |
4.5.2 桥墩位移延性验算 | 第99-100页 |
4.5.3 桥墩滞回耗能统计及损伤验算 | 第100-105页 |
4.5.4 支座性能分析 | 第105-11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5 设计结果与实际桥梁的对比分析 | 第113-135页 |
5.1 建模参数 | 第113页 |
5.2 顺桥向对比 | 第113-123页 |
5.2.1 桥墩强度 | 第114-115页 |
5.2.2 桥墩位移延性 | 第115-117页 |
5.2.3 桥墩滞回耗能统计及损伤指标 | 第117-121页 |
5.2.4 支座性能 | 第121-123页 |
5.3 横桥向对比 | 第123-133页 |
5.3.1 桥墩强度 | 第123-125页 |
5.3.2 桥墩位移延性 | 第125-127页 |
5.3.3 桥墩滞回耗能统计及损伤指标 | 第127-131页 |
5.3.4 支座性能 | 第131-13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6 不同设计参数对抗震设计结果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135-161页 |
6.1 不同DI目标值下的抗震设计结果 | 第135-138页 |
6.2 不同DI目标值下顺桥向的对比讨论 | 第138-142页 |
6.2.1 桥墩位移延性 | 第138-139页 |
6.2.2 墩底滞回耗能 | 第139-140页 |
6.2.3 墩底损伤 | 第140-141页 |
6.2.4 墩底滞回耗能占损伤比例 | 第141-142页 |
6.3 不同DI目标值下横桥向的对比讨论 | 第142-147页 |
6.3.1 桥墩位移延性 | 第142-143页 |
6.3.2 墩底滞回耗能 | 第143-144页 |
6.3.3 墩底损伤 | 第144-146页 |
6.3.4 墩底滞回耗能占损伤比例 | 第146-147页 |
6.4 不同配箍率下的抗震设计结果 | 第147-148页 |
6.5 不同配箍率下顺桥向的对比讨论 | 第148-152页 |
6.5.1 桥墩位移延性 | 第148-149页 |
6.5.2 墩底滞回耗能 | 第149-150页 |
6.5.3 墩底损伤 | 第150-151页 |
6.5.4 墩底滞回耗能占损伤比例 | 第151-152页 |
6.6 不同配箍率下横桥向的对比讨论 | 第152-157页 |
6.6.1 桥墩位移延性 | 第152-153页 |
6.6.2 墩底滞回耗能 | 第153-155页 |
6.6.3 墩底损伤 | 第155-156页 |
6.6.4 墩底滞回耗能占损伤比例 | 第156-15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57-16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61-165页 |
7.1 结论 | 第161-162页 |
7.2 展望 | 第162-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1页 |
作者简历 | 第171-17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