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土壤有机碳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1.2.1 土壤有机碳定义及分类 | 第13-14页 |
1.2.2 土壤有机碳储量 | 第14页 |
1.2.3 土壤活性有机碳研究概况 | 第14-17页 |
1.3 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1.3.1 植物多样性 | 第17页 |
1.3.2 土壤动物多样性 | 第17-18页 |
1.3.3 气候因子 | 第18页 |
1.3.4 土地利用方式 | 第18-19页 |
1.3.5 土壤母质 | 第19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页 |
2.2 样地设置 | 第20-21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2.3.1 植物多样性调查 | 第21-22页 |
2.3.2 土样采集与处理 | 第22页 |
2.3.3 样品测定 | 第22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2-23页 |
2.5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46页 |
3.1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有机碳特征 | 第23-28页 |
3.1.1 土壤有机碳含量 | 第23-24页 |
3.1.2 土壤有机碳密度 | 第24-25页 |
3.1.3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 | 第25-26页 |
3.1.4 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 | 第26页 |
3.1.5 土壤微生物量有机碳含量 | 第26-27页 |
3.1.6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 | 第27-28页 |
3.2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模式植物多样性 | 第28-30页 |
3.2.1 植物群落组成特征 | 第28-29页 |
3.2.2 植物多样性指数特征 | 第29-30页 |
3.3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基本理化性质 | 第30-36页 |
3.3.1 土壤有机质含量 | 第30-31页 |
3.3.2 土壤pH | 第31-32页 |
3.3.3 土壤容重 | 第32页 |
3.3.4 土壤全氮含量 | 第32-33页 |
3.3.5 土壤全磷含量 | 第33-34页 |
3.3.6 土壤全钾含量 | 第34页 |
3.3.7 土壤温湿度变化 | 第34-36页 |
3.4 相关性分析 | 第36-38页 |
3.4.1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植物多样性与土壤有机碳相关性分析 | 第36-37页 |
3.4.2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有机碳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3.5 柏木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有机碳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季节动态变化特征 | 第38-46页 |
3.5.1 土壤有机碳季节动态 | 第38-39页 |
3.5.2 土壤易氧化碳季节动态 | 第39-41页 |
3.5.3 土壤颗粒有机碳季节动态 | 第41-42页 |
3.5.4 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动态 | 第42-43页 |
3.5.5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季节动态 | 第43-44页 |
3.5.6 土壤温度的季节动态 | 第44-45页 |
3.5.7 土壤湿度的季节动态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55页 |
4.1 土壤有机碳特征 | 第46-48页 |
4.2 植物多样性特征 | 第48-49页 |
4.3 土壤理化性质特征 | 第49-50页 |
4.4 植物多样性对SOC的影响 | 第50页 |
4.5 土壤理化性质对SOC的影响 | 第50-51页 |
4.6 SOC季节变化特征 | 第51-55页 |
4.6.1 土壤有机碳季节变化 | 第52页 |
4.6.2 土壤易氧化碳季节变化 | 第52-53页 |
4.6.3 土壤颗粒有机碳季节动态 | 第53页 |
4.6.4 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动态 | 第53-54页 |
4.6.5 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季节变化 | 第54-55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5.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发表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