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1 选题目的 | 第9页 |
1.2.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3.3 相关文献评析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3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2.1.1 城市生活垃圾 | 第16页 |
2.1.2 垃圾处理方式 | 第16-17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2.1 政府失灵理论 | 第17-19页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第19-20页 |
3 我国与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比较分析 | 第20-43页 |
3.1 中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 第20-24页 |
3.1.1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第20-23页 |
3.1.2 日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第23-24页 |
3.2 中日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的对比 | 第24-28页 |
3.2.1 中日垃圾分类处理情况对比 | 第24-26页 |
3.2.2 中日居民对于垃圾分类意识对比 | 第26-27页 |
3.2.3 中日垃圾分类监管的对比 | 第27-28页 |
3.3 中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对比 | 第28-35页 |
3.3.1 垃圾处理方式的使用比率分析 | 第28-29页 |
3.3.2 中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对比 | 第29-35页 |
3.4 中日垃圾处理相关法律法规对比 | 第35-41页 |
3.4.1 中国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 | 第35-37页 |
3.4.2 日本垃圾处理的法律法规 | 第37-38页 |
3.4.3 中日垃圾治理法律法规比较分析 | 第38-41页 |
3.5 基本结论 | 第41-43页 |
4 提升我国的垃圾治理的对策 | 第43-48页 |
4.1 变废为宝,大力支持垃圾回收产业发展 | 第43-44页 |
4.1.1 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做好宣传工作 | 第43页 |
4.1.2 企业迎合时代的发展,开辟垃圾回收新道路 | 第43-44页 |
4.1.3 市民做好简单垃圾分类,将有害垃圾分离化 | 第44页 |
4.2 公开透明,严格执行垃圾焚烧排放标准 | 第44-46页 |
4.2.1 信息公开透明,保证市民的基本知情权 | 第45页 |
4.2.2 加强垃圾焚烧排放物的监管,将标准落实到位 | 第45页 |
4.2.3 提高市民的参与度,保证第三方监管切实执行 | 第45-46页 |
4.3 健全市场注入制度,实现垃圾处理产业化社会化 | 第46-48页 |
4.3.1 引入市场模式,提高市场准入标准 | 第46页 |
4.3.2 建立监督检查网络体系,加入公开考核评价 | 第46页 |
4.3.3 要接受社会监督,要建立信息管理制度 | 第46-48页 |
5 结论和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