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写说明 | 第16-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1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8-19页 |
1.2 水声传感网络发展和特点 | 第19-26页 |
1.2.1 水声传感网络发展过程 | 第19-20页 |
1.2.2 水声传感网络特点 | 第20-22页 |
1.2.3 水声传感网络体系结构 | 第22页 |
1.2.4 水声传感网络协议体系结构 | 第22-24页 |
1.2.5 水声传感网络组网相关技术 | 第24-26页 |
1.3 水声传感网络MAC协议研究现状 | 第26-36页 |
1.3.1 非竞争MAC协议 | 第27-28页 |
1.3.2 竞争MAC协议 | 第28-34页 |
1.3.3 混合性MAC协议 | 第34页 |
1.3.4 水声传感网络MAC协议的主要问题 | 第34-36页 |
1.4 论文工作与贡献 | 第36-3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1.4.2 研究成果 | 第37-39页 |
1.5 论文篇章结构 | 第39-41页 |
第2章 基于漏斗效应的水声传感网络MAC协议 | 第41-71页 |
2.1 水声传感网络MAC协议中的漏斗效应 | 第41-46页 |
2.2 漏斗效应对现有MAC协议的性能影响 | 第46-50页 |
2.2.1 基于RTS/CTS机制的MAC协议 | 第46-48页 |
2.2.2 基于载波侦听的MAC协议 | 第48-50页 |
2.3 针对漏斗效应瓶颈位置的MAC协议 | 第50-55页 |
2.3.1 改进三次握手交互过程 | 第50-52页 |
2.3.2 多个发送节点的时隙分配方法和冲突解决方法 | 第52-53页 |
2.3.3 协议的公平性 | 第53页 |
2.3.4 FMACU协议节点状态转移图 | 第53-55页 |
2.4 针对漏斗效应数据密集区域的MAC协议 | 第55-62页 |
2.4.1 协议基本原理 | 第56-57页 |
2.4.2 基于路径的扩频码分配 | 第57-59页 |
2.4.3 首节点的发送时间确定 | 第59页 |
2.4.4 性能分析 | 第59-62页 |
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2-6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3章 基于轮询调度与预约的混合MAC协议 | 第71-93页 |
3.1 水声传感网络中长传播时延和长前导码问题 | 第71-73页 |
3.2 基于轮询调度与预约的混合MAC协议 | 第73-77页 |
3.2.1 NOTICE的冲突解决机制 | 第74-75页 |
3.2.2 数据包发送过程 | 第75-77页 |
3.3 HRMAC协议性能分析 | 第77-84页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84-90页 |
3.5 协议评价 | 第90-9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4章 面向分布式测流的水声传感网络媒体接入控制技术 | 第93-120页 |
4.1 系统模型和问题描述 | 第93-98页 |
4.2 双向TDMA协议 | 第98-102页 |
4.2.1 双向TDMA协议原理 | 第98-99页 |
4.2.2 双向TDMA协议性能分析 | 第99-100页 |
4.2.3 双向TDMA协议仿真 | 第100-102页 |
4.3 面向节点数据广播的MAC协议 | 第102-109页 |
4.3.1 面向节点数据广播的时隙分配方法 | 第103-106页 |
4.3.2 时隙间隔优化调度实例 | 第106-107页 |
4.3.3 时隙间隔优化调度结果 | 第107-109页 |
4.4 面向邻居节点间信息交换的MAC协议 | 第109-114页 |
4.4.1 面向邻居节点间信息交换的双向边调度时隙分配方法 | 第109-110页 |
4.4.2 性能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110-114页 |
4.5 面向测量数据收集的MAC协议 | 第114-117页 |
4.5.1 面向测量数据收集的微时隙调度方法 | 第115-116页 |
4.5.2 性能仿真分析 | 第116-117页 |
4.6 分布式测流三个阶段MAC协议性能仿真 | 第117-11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120-121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4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