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2.1 金资源与结构特征 | 第13-16页 |
2.2 黄铁矿浮选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2.2.1 黄铁矿发展工艺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2.2.2 黄铁矿浮选药剂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2.3 浮选药剂机理研究 | 第21-26页 |
2.3.1 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 | 第21-24页 |
2.3.2 组合药剂协同效应作用机理 | 第24-26页 |
2.4 细粒矿物浮选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2.4.1 细粒矿物浮选回收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2.4.2 细粒矿物对浮选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28-30页 |
2.4.3 细粒矿物浮选技术发展方向 | 第30-31页 |
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1-38页 |
3.1 研究目标 | 第31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2-34页 |
3.3.1 矿物表面特性差异的MLA测定 | 第32页 |
3.3.2 矿物浮选方法 | 第32-33页 |
3.3.3 紫外分光光度分析 | 第33页 |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定 | 第33页 |
3.3.5 矿物动电位测定 | 第33-34页 |
3.3.6 红外光谱 | 第34页 |
3.4 试验原料、药剂和设备 | 第34-38页 |
3.4.1 试样的来源与性质 | 第34-36页 |
3.4.2 试验药剂与设备 | 第36-38页 |
4 载金黄铁矿浮选性能研究 | 第38-59页 |
4.1 黄铁矿表面形貌分析 | 第38-43页 |
4.1.1 不同pH值下黄铁矿表面形貌与成分分析 | 第38-40页 |
4.1.2 不同pH值下黄铁矿的XPS分析 | 第40-43页 |
4.2 浮选药剂对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第43-55页 |
4.2.1 起泡剂对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第43-45页 |
4.2.2 捕收剂对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3 捕收剂结构对其浮选黄铁矿性能的影响 | 第46-50页 |
4.2.4 调整剂对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第50-55页 |
4.3 黄铁矿粒度对其可浮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1 单一粒级黄铁矿的可浮性 | 第55页 |
4.3.2 粗、细粒级配比对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提高载金黄铁矿的浮选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 第59-91页 |
5.1 黄铁矿高效捕收剂S6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59-74页 |
5.1.1 捕收剂S6的设计 | 第59-60页 |
5.1.2 捕收剂S6的合成 | 第60-64页 |
5.1.3 捕收剂S6的捕收性能 | 第64-74页 |
5.2 活化剂及其组合用药强化黄铁矿浮选性能的研究 | 第74-80页 |
5.2.1 活化剂及其组合用药对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74-77页 |
5.2.2 活化剂强化黄铁矿浮选的作用机理 | 第77-80页 |
5.3 捕收剂与黄铁矿表面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80-89页 |
5.3.1 捕收剂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量测定 | 第80-83页 |
5.3.2 组合捕收剂对黄铁矿浮选行为的影响 | 第83-84页 |
5.3.3 组合捕收剂强化黄铁矿浮选的作用机理 | 第84-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6 提高黄铁矿浮选性能的应用研究 | 第91-121页 |
6.1 贵州回龙金矿浮选试验研究 | 第91-111页 |
6.1.1 原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 第91-97页 |
6.1.2 浮选条件试验 | 第97-109页 |
6.1.3 浮选闭路试验 | 第109-111页 |
6.2 紫金山铜尾矿浮选试验研究 | 第111-119页 |
6.2.1 工艺矿物学研究 | 第111-115页 |
6.2.2 粗选活化剂种类试验 | 第115-116页 |
6.2.3 粗选捕收剂种类及其用量试验 | 第116-117页 |
6.2.4 开路试验 | 第117-118页 |
6.2.5 闭路试验 | 第118-11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7 结论 | 第121-12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1-122页 |
7.2 创新点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3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33-13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