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1.2.1 志愿者 | 第9-10页 |
1.2.2 大型赛会 | 第10页 |
1.2.3 志愿失灵理论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境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2 我国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现状 | 第15-20页 |
2.1 我国大型赛会志愿者服务发展现状 | 第15-16页 |
2.2 我国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现状 | 第16-18页 |
2.2.1 明确志愿服务工作权责划分 | 第16-17页 |
2.2.2 细化赛会志愿者工作职责 | 第17页 |
2.2.3 规范管理并制定志愿者管理细则 | 第17-18页 |
2.2.4 组织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 | 第18页 |
2.3 我国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基本流程与功能 | 第18-20页 |
2.3.1 我国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基本流程 | 第18-19页 |
2.3.2 我国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基本功能 | 第19-20页 |
3 我国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0-24页 |
3.1 我国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3.1.1 缺乏稳定的志愿者队伍 | 第20页 |
3.1.2 志愿者培训工作形式化 | 第20页 |
3.1.3 志愿者意向与保障缺失 | 第20-21页 |
3.1.4 志愿服务评优项目不足 | 第21页 |
3.2 我国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1-24页 |
3.2.1 志愿文化不深入 | 第21页 |
3.2.2 培训体系不完善 | 第21-22页 |
3.2.3 资源整合不科学 | 第22页 |
3.2.4 激励机制不成熟 | 第22-24页 |
4 我国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评价分析 | 第24-37页 |
4.1 我国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评价目标及原则 | 第24页 |
4.2 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评价体系 | 第24-32页 |
4.2.1 评价主体 | 第24页 |
4.2.2 评价要素 | 第24-26页 |
4.2.3 评价指标 | 第26-28页 |
4.2.4 权重分配 | 第28-31页 |
4.2.5 评价方法 | 第31-32页 |
4.3 全运会沈阳赛区志愿者管理评价分析 | 第32-37页 |
4.3.1 志愿者招募评价 | 第32页 |
4.3.2 志愿者的调配与使用评价 | 第32-33页 |
4.3.3 志愿者培训评价 | 第33-34页 |
4.3.4 志愿者保障评价 | 第34-35页 |
4.3.5 志愿者激励与权益保护评价 | 第35-36页 |
4.3.6 综合评价结果 | 第36-37页 |
5 完善我国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第37-42页 |
5.1 培育志愿文化 | 第37-39页 |
5.1.1 加强志愿文化宣传平台建设 | 第37页 |
5.1.2 发展高校志愿者服务机制建设 | 第37页 |
5.1.3 组织动员和社会参与相结合 | 第37-39页 |
5.2 完善培训体系 | 第39-40页 |
5.2.1 加强骨干培训 | 第39页 |
5.2.2 细化培训内容 | 第39页 |
5.2.3 现场实地观摩 | 第39-40页 |
5.3 整合人力资源 | 第40-41页 |
5.3.1 科学实现人岗对接 | 第40页 |
5.3.2 建立联系协调制度 | 第40页 |
5.3.3 引入社会优质资源 | 第40-41页 |
5.4 健全激励机制 | 第41-42页 |
5.4.1 有效调动志愿者服务热情 | 第41页 |
5.4.2 协调志愿者融入赛会服务 | 第41页 |
5.4.3 完善评优项目与进阶机制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A 关于以访谈法确立我国大型赛会志愿者管理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分配的实施方案及结果汇总 | 第45-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