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Fe-SBA-16与Cr-SBA-16介孔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6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介孔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1.3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方法第13-15页
        1.3.1 水热合成法第13-14页
        1.3.2 非水热合成法第14页
        1.3.3 二次合成法第14-15页
        1.3.4 重结晶法第15页
    1.4 模板剂法第15-18页
        1.4.1 软模板法第15-17页
            1.4.1.1 液晶模板机理第16-17页
            1.4.1.2 协同作用机理第17页
        1.4.2 硬模板法第17-18页
    1.5 SBA-16介孔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8-20页
        1.5.1 SBA-16介孔材料的结构特点第18-19页
        1.5.2 SBA-16介孔材料的合成路线第19页
        1.5.3 SBA-16介孔材料的修饰第19-20页
    1.6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参考文献第21-26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26-30页
    2.1 主要化学试剂第26页
    2.2 仪器设备第26-27页
    2.3 材料物化性质表征第27-28页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7页
        2.3.2 N_2物理吸附-脱附分析第27-28页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第28页
        2.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28页
        2.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分析第28页
    2.4 催化活性评价第28-30页
第三章 介孔材料Fe-SBA-16的合成及表征第30-54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Fe-SBA-16的合成第30-31页
        3.2.1 自水解合成Fe-SBA-16第30页
        3.2.2 调pH值合成Fe-SBA-16第30-31页
        3.2.3 调pH值合成Fe-SBA-15第31页
    3.3 苯酚羟基化反应第31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1-49页
        3.4.1 自水解合成Fe-SBA-16的物化表征第31-35页
            3.4.1.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31-32页
            3.4.1.2 N_2物理吸附-脱附分析第32-34页
            3.4.1.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34-35页
            3.4.1.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分析第35页
        3.4.2 自水解合成Fe-SBA-16催化性能表征第35-39页
            3.4.2.1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36页
            3.4.2.2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36-37页
            3.4.2.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37-38页
            3.4.2.4 苯酚与双氧水配比的影响第38页
            3.4.2.5 不同Fe-SBA-16-x催化剂的影响第38-39页
        3.4.3 调pH值合成Fe-SBA-16的物化表征第39-44页
            3.4.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39-41页
            3.4.3.2 N_2物理吸附-脱附分析第41-42页
            3.4.3.3 透射电镜(TEM)分析第42页
            3.4.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42-43页
            3.4.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分析第43-44页
        3.4.4 调pH合成Fe-SBA-16催化性能表征第44-47页
            3.4.4.1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4页
            3.4.4.2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44-45页
            3.4.4.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45-46页
            3.4.4.4 苯酚与双氧水配比的影响第46页
            3.4.4.5 不同Fe-SBA-16-x-3催化剂的影响第46-47页
        3.4.5 调pH值合成Fe-SBA-15-30-3的表征第47-49页
            3.4.5.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47-48页
            3.4.5.2 Fe-SBA-15-30-3与Fe-SBA-16-30-3催化性能比较第48-49页
        3.4.6 苯酚羟基化反应的反应机理第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第四章 介孔材料Cr-SBA-16的合成及表征第54-76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Cr-SBA-16的合成第54-55页
        4.2.1 自水解合成Cr-SBA-16第54页
        4.2.2 调pH值合成Cr-SBA-16第54-55页
        4.2.3 调pH值合成Cr-SBA-15第55页
    4.3 环己烷氧化反应第55页
    4.4 环辛烷氧化反应第55-56页
    4.5 结果与讨论第56-72页
        4.5.1 自水解合成Cr-SBA-16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表征第56-59页
            4.5.1.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56页
            4.5.1.2 N_2物理吸附-脱附分析第56-57页
            4.5.1.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r-IR)分析第57-58页
            4.5.1.4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分析第58-59页
        4.5.2 自水解合成Cr-SBA-16催化性能表征第59-63页
            4.4.2.1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59-60页
            4.5.2.2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60-61页
            4.5.2.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61页
            4.5.2.4 环己烷与双氧水配比的影响第61-62页
            4.5.2.5 不同Cr-SBA-16-x对反应的影响第62-63页
        4.5.3 调pH值合成Cr-SBA-1 6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表征第63-66页
            4.5.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63页
            4.5.3.2 N_2物理吸附-脱附分析第63-64页
            4.5.3.3 透射电镜(TEM)分析第64-65页
            4.5.3.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65-66页
            4.5.3.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分析第66页
        4.5.4 调pH值合成Cr-SBA-16催化性能表征第66-70页
            4.5.4.1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67页
            4.5.4.2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67-68页
            4.5.4.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68-69页
            4.5.4.4 环己烷与双氧水配比的影响第69页
            4.5.4.5 不同Cr-SBA-16-x-5对反应的影响第69-70页
        4.5.5 环辛烷氧化第70-71页
        4.5.6 调pH值合成Cr-SBA-15-30-5的表征第71-72页
            4.5.6.1 Cr-SBA-15-30-5小角度XRD衍射图第71页
            4.5.6.2 Cr-SBA-15-30-5与Cr-SBA-16-30-5催化性能比较第71-72页
    4.6 本章小结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5.1 结论第76-77页
    5.2 展望第77-78页
致谢第78-80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压力管道的微波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下一篇:一株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真菌的筛选及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