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bus/TCP协议在WIFI应用通讯下的实现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系统通讯方案的选择 | 第13-22页 |
| 2.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13页 |
| 2.2 Modbus概述 | 第13-14页 |
| 2.3 Modbus/TCP的M/S模型 | 第14-15页 |
| 2.4 Modbus/TCP的ADU | 第15-17页 |
| 2.5 Modbus/TCP的通讯过程 | 第17页 |
| 2.6 WIFI通讯组网方案 | 第17-20页 |
| 2.6.1 无线通讯方式的选择 | 第17-18页 |
| 2.6.2 IEEE802.11协议标准 | 第18-19页 |
| 2.6.3 WIFI通讯组网方案的选择 | 第19-20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WIFI通讯系统的硬件电路 | 第22-32页 |
| 3.1 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 | 第22页 |
| 3.2 控制器STM32F103 | 第22-24页 |
| 3.2.1 DMA控制器 | 第23页 |
| 3.2.2 SDIO控制器 | 第23-24页 |
| 3.3 无线系统解决方案 | 第24-25页 |
| 3.4 88W8686内部模块研究 | 第25-27页 |
| 3.4.1 CPU模块 | 第25页 |
| 3.4.2 网络功能模块 | 第25-26页 |
| 3.4.3 基带处理模块 | 第26-27页 |
| 3.4.4 Host接口模块 | 第27页 |
| 3.5 相关硬件电路 | 第27-30页 |
| 3.5.1 主控外围电路 | 第28页 |
| 3.5.2 MR-09电路 | 第28-29页 |
| 3.5.3 电源电路 | 第29页 |
| 3.5.4 JTAG调试电路 | 第29-30页 |
| 3.6 PCB电路 | 第30-31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WIFI通讯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32-51页 |
| 4.1 系统软件平台 | 第32页 |
| 4.2 嵌入式操作系统 | 第32-35页 |
| 4.2.1 μC/OS-Ⅱ操作系统 | 第32-33页 |
| 4.2.2 μC/OS-Ⅱ在STM32上的移植 | 第33-35页 |
| 4.3 TCP/IP与Modbus/TCP | 第35-38页 |
| 4.3.1 TCP/IP处理 | 第36页 |
| 4.3.2 Lwip的内存管理 | 第36-37页 |
| 4.3.3 网络接口的实现 | 第37页 |
| 4.3.4 Lwip的C/S的实现 | 第37页 |
| 4.3.5 Modbus/TCP的函数处理 | 第37-38页 |
| 4.4 μC/OS-Ⅱ下的Lwip | 第38-40页 |
| 4.4.1 编写和CPU及编译器相关的头文件 | 第38-39页 |
| 4.4.2 编写与操作系统相关的函数 | 第39-40页 |
| 4.5 SDIO驱动和固件驱动 | 第40-43页 |
| 4.5.1 SDIO底层host驱动的实现 | 第41-42页 |
| 4.5.2 SDIO协议层驱动的实现 | 第42页 |
| 4.5.3 Marvell网卡驱动的实现 | 第42-43页 |
| 4.6 下位机应用程序的实现 | 第43-49页 |
| 4.6.1 身份识别 | 第44-45页 |
| 4.6.2 时间校准 | 第45-47页 |
| 4.6.3 批量数据查询 | 第47-49页 |
| 4.7 显示界面的实现 | 第49-50页 |
| 4.7.1 登陆界面的实现 | 第49页 |
| 4.7.2 创建Windows窗体监控界面 | 第49-50页 |
| 4.8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系统整体测试与结果分析 | 第51-57页 |
| 5.1 无线连接测试 | 第51-52页 |
| 5.2 功能测试验证 | 第52-55页 |
| 5.2.1 身份交互识别 | 第52-54页 |
| 5.2.2 时间校准 | 第54页 |
| 5.2.3 批量数据查询 | 第54-55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