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镇形成与发展论文

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11页
        1.2.2 实践意义第11页
    1.3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3.1 STIRPAT——环境影响评估模型分析第11页
        1.3.2 文献研究法第11页
        1.3.3 系统分析法第11-12页
    1.4 技术路线第12页
    1.5 创新点与不足第12-14页
        1.5.1 创新点第12-13页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3-14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4-25页
    2.1 概念界定第14-16页
        2.1.1 城镇化第14-15页
        2.1.2 新型城镇化第15页
        2.1.3 碳排放第15-16页
    2.2 城镇化与碳排放研究综述第16-20页
        2.2.1 城镇化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第16-19页
        2.2.2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第19页
        2.2.3 总结与评价第19-20页
    2.3 国际城市化发展模式和经验第20-22页
        2.3.1 美国的低碳城镇化第20页
        2.3.2 西欧的城镇化模式第20-21页
        2.3.3 拉美国家的城镇化模式第21-22页
    2.4 理论依据第22-25页
        2.4.1 制度增长理论第22页
        2.4.2 集聚——扩散理论第22-23页
        2.4.3 增长极理论第23页
        2.4.4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第23-24页
        2.4.5 低碳经济发展理论第24-25页
第3章 我国新型城镇高碳排放现状与问题研究第25-29页
    3.1 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第25-27页
    3.2 我国城镇化中存在的高碳排放问题第27-29页
        3.2.1 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发展不一,建设用地粗放低效第27页
        3.2.2 工业生产带来碳排放的增加第27-28页
        3.2.3 市政建设、道路交通等产生的高碳排放量第28-29页
第4章 我国城镇化与碳排放相关关系研究第29-35页
    4.1 我国各省城镇碳排放量的计算第29-31页
    4.2 各省市城镇碳排放量结果分析第31-32页
    4.3 城镇碳排放量与城镇化率的相关关系研究第32-35页
第5章 新型城镇碳排放影响因素的STIRPAT分析第35-44页
    5.1 影响城镇碳排放量的因素分析第35-36页
    5.2 STIRPAT模型的初步分析第36-38页
        5.2.1 STIRPAT模型的选择第36-37页
        5.2.2 数据来源第37-38页
    5.3 STIRPAT模型分析第38-41页
        5.3.1 模型设定第38页
        5.3.2 STIRPAT模型的结果分析第38-41页
    5.4 不同城市化水平下,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第41-44页
        5.4.1 高水平样本组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1-42页
        5.4.2 中等水平样本组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2页
        5.4.3 低水平样本组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2-44页
第6章 推进低碳城镇化发展的路径研究第44-48页
    6.1 宏观上看低碳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第44-45页
        6.1.1 政府行政手段支持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实现第44页
        6.1.2 低碳产权交易,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实现低碳城镇化第44-45页
    6.2 微观上看低碳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第45-48页
        6.2.1 高城镇化水平省市的低碳城镇化路径第45-46页
        6.2.2 中等城镇化水平省市的低碳城镇化路径第46页
        6.2.3 低城镇化水平省市的低碳城镇化路径第46-48页
第7章 我国低碳城镇化的推进措施第48-53页
    7.1 以人为核心,合理的城市规划是低碳城镇化的基础第48-49页
        7.1.1 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市群建设第48页
        7.1.2 提高能效标准,建设宜居低碳建筑第48页
        7.1.3 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区,协调各功能区的联系第48-49页
    7.2 推广低碳技术,优化能源结构是低碳城镇化的关键第49-50页
        7.2.1 大力推广低碳技术,促进技术扩散第49页
        7.2.2 改变高碳能源消费结构,扩大清洁能源使用范围第49页
        7.2.3 推动建立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49-50页
    7.3 优化的产业结构是低碳城镇化的主体第50-51页
        7.3.1 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低碳产业第50页
        7.3.2 产城融合,实现产业载体的功能划分和建设第50-51页
        7.3.3 依据城市自身区位优势,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第51页
    7.4 树立低碳生活理念和消费习惯是低碳城镇化的要求第51页
    7.5 政府的管理和监督是低碳新型城镇化的保障第51-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致谢第58-59页
导师简介第59-60页
作者简介第60-61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与对接发展路径研究
下一篇:学龄儿童营养认知与行为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