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一、叶广芩的作品极具研究价值 | 第9-10页 |
二、理论操作的可能性 | 第10页 |
三、对叶广芩作品的熟知和喜爱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理论背景 | 第11-12页 |
一、原型的内涵和外延 | 第11-12页 |
二、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特点与局限 | 第12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6页 |
一、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二、国内研究 | 第13-16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原型人物中寄予人性和文化的思考与探寻 | 第18-35页 |
第一节 自我牺牲型原型人物 | 第18-22页 |
一、隐忍忠义的男性人格 | 第18-20页 |
二、坚韧善良的女性操守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出家求道型原型人物 | 第22-27页 |
一、消极无为的长辈 | 第22-25页 |
二、上行下效、不学无术的晚辈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恶婆婆型原型人物 | 第27-31页 |
一、逼死媳妇的恶婆婆 | 第27-29页 |
二、恶婆婆原型的置换变形 | 第29-31页 |
第四节 石头型原型人物 | 第31-35页 |
一、拙石型原型人物金舜铨 | 第31-32页 |
二、顽石型原型人物老五金舜锫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原型意象中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氛围的悲凉与落寞 | 第35-47页 |
第一节 萧瑟的风和雨 | 第35-39页 |
一、萧萧的风 | 第36-37页 |
二、潇潇的雨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孤灯凄凉,荒草凄凄 | 第39-41页 |
一、风烛残年孤灯相伴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干枯、伤感的树 | 第41-43页 |
一、桑树与生命 | 第41-42页 |
二、阴冷的槐树 | 第42-43页 |
第四节 龙与帝王的末世挽歌 | 第43-47页 |
一、龙与皇权 | 第44-45页 |
二、龙与祥瑞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原型主题中折射出来的时代的赋予与缺失 | 第47-58页 |
第一节 恋爱婚姻 | 第47-49页 |
一、父母爱情 | 第47-48页 |
二、婚外恋 | 第48-49页 |
第二节 责任 | 第49-52页 |
一、男性责任的缺失 | 第49-50页 |
二、另类的“负责任” | 第50-52页 |
第三节 出走与归来 | 第52-55页 |
一、惧怕出走 | 第52-53页 |
二、欣喜归来 | 第53-55页 |
第四节 动物主题 | 第55-58页 |
一、动物是惩恶扬善的象征 | 第55-56页 |
二、动物崇拜是原始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体现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