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低温SCR三叶草形脱硝催化剂制备及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4-19页
        1.1.1 氮氧化物的危害与来源第14-16页
        1.1.2 我国氮氧化物排放近况与特征第16-19页
    1.2 氮氧化物净化技术第19-21页
    1.3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第21-26页
        1.3.1 SCR技术原理第21-22页
        1.3.2 SCR催化反应装置第22-23页
        1.3.3 低温SCR脱硝催化剂研究进展第23-24页
        1.3.4 SCR催化反应机理第24-26页
    1.4 成型催化剂第26-28页
        1.4.1 整体式催化剂第27页
        1.4.2 颗粒状催化剂第27-28页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第28-30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0-38页
    2.1 实验试剂第30页
    2.2 仪器和设备第30-31页
    2.3 催化剂制备方法第31页
    2.4 活性评价系统第31-35页
    2.5 催化剂表征手段第35-38页
        2.5.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35页
        2.5.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5-36页
        2.5.3 氮气物理吸附(BET)第36页
        2.5.4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第36-37页
        2.5.5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第37页
        2.5.6 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situ DRIFTS)第37-38页
第三章 焙烧温度对V_2O_5/TiO_2三叶草形条状催化剂的影响第38-46页
    3.1 XRD(X射线衍射)表征结果第38-39页
    3.2 H_2-TPR(程序升温还原)表征结果第39-40页
    3.3 BET(氮气物理吸附)表征结果第40页
    3.4 TEM(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第40-42页
    3.5 NH_3-TPD(NH_3程序升温脱附)第42-43页
    3.6 活性评价结果第43-44页
    3.7 抗压机械强度测试结果第44-45页
    3.8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V_2O_5/TiO_2三叶草形条状催化剂的脱硝反应机理第46-54页
    4.1 实验设计第46-47页
        4.1.1 催化剂样品NH_3(NO+O_2)吸附态研究实验第46页
        4.1.2 催化剂样品在170℃时的瞬态研究实验第46-47页
        4.1.3 催化剂样品NH_3+NO+O_2稳态研究实验第47页
    4.2 吸附态反应DRIFTS研究第47-49页
        4.2.1 反应物NH_3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态研究第47-48页
        4.2.2 反应物NO+O_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态研究第48-49页
    4.3 瞬态反应DRIFTS研究第49-51页
        4.3.1 低温吸附饱和NH_3后通入NO+O_2的瞬态研究第49-50页
        4.3.2 低温吸附饱和NO+O_2后通入NH_3的瞬态研究第50-51页
    4.4 稳态反应DRIFTS研究第51-52页
    4.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五章 影响催化剂活性和强度的因素第54-62页
    5.1 不同干燥温度的影响第54-55页
    5.2 不同干燥时间的影响第55-57页
    5.3 添加不同H_3BO_3+SiO_2的影响第57-59页
    5.4 催化剂的抗水抗硫性第59-60页
    5.5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6.1 结论第62页
    6.2 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致谢第68-70页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第70-72页
作者简介第72页
导师简介第72-74页
附件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碳载稀土镧化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米诺膦酸的合成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