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视域下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引言 | 第7-12页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7-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本文的分析框架 | 第11-12页 |
1.5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2页 |
1.6 本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第12页 |
2 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12-14页 |
2.1 古典学派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12-13页 |
2.2 新古典学派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13页 |
2.3 后凯恩斯主流学派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13-14页 |
2.4 马克思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14页 |
3“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 | 第14-19页 |
3.1“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 | 第14-15页 |
3.2“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 | 第15-19页 |
3.2.1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 第15-17页 |
3.2.2 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 | 第17页 |
3.2.3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 第17-18页 |
3.2.4 产业结构升级迟缓 | 第18-19页 |
4 中国收入分配现状及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 第19-31页 |
4.1 收入分配现状 | 第19-28页 |
4.1.1 居民收入比重偏低 | 第19-22页 |
4.1.2 收入分配两极化 | 第22-24页 |
4.1.3 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 | 第24-28页 |
4.2 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 第28-31页 |
4.2.1 拉低居民的消费需求 | 第29页 |
4.2.2 抑制投资需求的增长 | 第29页 |
4.2.3 降低人力资本积累 | 第29-30页 |
4.2.4 诱发社会不稳定 | 第30页 |
4.2.5 减缓城市化进程 | 第30-31页 |
4.2.6 挫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 第31页 |
5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借鉴 | 第31-40页 |
5.1 成功的经验 | 第32-37页 |
5.1.1 日本的经验 | 第32-35页 |
5.1.2 韩国的经验 | 第35-37页 |
5.2 失败的教训 | 第37-40页 |
5.2.1 阿根廷的教训 | 第37-39页 |
5.2.2 马来西亚的教训 | 第39-40页 |
6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收入分配改革 | 第40-47页 |
6.1 提高“两个比重”,改善分配格局 | 第40-42页 |
6.2 规范收入分配,构建分配秩序 | 第42页 |
6.3 完善税收制度,调节收入分配 | 第42-43页 |
6.4 加快农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 第43-44页 |
6.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社会兜底功能 | 第44-45页 |
6.6 加大转移支付,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 第45-46页 |
6.7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成果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