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索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2页 |
1.1 概述 | 第12-13页 |
1.2 肠道菌群数量及其多样性 | 第13-14页 |
1.3 肠道益生菌 | 第14-16页 |
1.3.1 动物双歧杆菌 | 第14页 |
1.3.2 植物乳杆菌 | 第14-15页 |
1.3.3 鼠李糖乳杆菌 | 第15-16页 |
1.4 肠道致病菌 | 第16-18页 |
1.4.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 第16页 |
1.4.2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 第16-17页 |
1.4.3 鼠伤寒沙门氏菌 | 第17-18页 |
1.5 肠道微生物与肠道的相互作用 | 第18页 |
1.6 肠道屏障 | 第18-21页 |
1.6.1 机械屏障 | 第18-19页 |
1.6.2 化学屏障 | 第19-20页 |
1.6.3 免疫屏障 | 第20页 |
1.6.4 微生物屏障 | 第20-21页 |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菌株对小鼠肠道渗透性影响 | 第22-33页 |
2.1 前言 | 第22-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2.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2.3 相关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7页 |
2.3.1 菌株的处理 | 第23页 |
2.3.2 小鼠小肠的获取与细菌共孵育 | 第23-24页 |
2.3.3 小肠渗透情况的测定 | 第24页 |
2.3.4 小肠组织总RNA提取 | 第24页 |
2.3.5 RNA的逆转录 | 第24-25页 |
2.3.6 荧光定量PCR实验 | 第25-27页 |
2.3.7 小肠HE染色切片观察 | 第27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7-31页 |
2.4.1 益生菌对小鼠小肠渗透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2 致病菌对小鼠小肠渗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3 菌株对小鼠肠道屏障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29-30页 |
2.4.4 小肠切片观察 | 第30-31页 |
2.4.5 粪肠球菌v583和 2.777 对小肠渗透性的影响 | 第31页 |
2.5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菌株对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影响 | 第33-44页 |
3.1 前言 | 第33-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3.2.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5页 |
3.2.3 相关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3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5-39页 |
3.3.1 实验菌株的活化与培养 | 第35页 |
3.3.2 实验细胞的活化、培养与保存 | 第35-36页 |
3.3.3 细胞transwell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3.3.4 菌株与细胞实验前处理与共孵育 | 第37页 |
3.3.5 TEER和蓝色葡聚糖2000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37页 |
3.3.6 Caco-2 细胞种植细胞培养板 | 第37-38页 |
3.3.7 菌体与Caco-2 细胞 | 第38页 |
3.3.8 Caco-2 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38页 |
3.3.9 Caco-2 细胞RNA反转录及PCR实验 | 第38-3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9-43页 |
3.4.1 益生菌对Caco-2 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2 致病菌对Caco-2 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3 菌株对Caco-2 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基因转录的影响 | 第42页 |
3.4.4 菌株对Caco-2 细胞免疫因子基因转录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菌株对Caco-2 细胞转录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第44-55页 |
4.1 前言 | 第44-4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4.2.2 主要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45页 |
4.2.3 相关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4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4.3.1 细胞培养和实验准备 | 第45页 |
4.3.2 菌株的培养与细胞共孵育实验 | 第45-46页 |
4.3.3 细胞总RNA提取及反转录 | 第46页 |
4.3.4 cDNA文库构建与上机测序 | 第46页 |
4.3.5 测序基本信息分析 | 第4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6-54页 |
4.4.1 测序数据结果 | 第46-47页 |
4.4.2 样品聚类分析 | 第47-48页 |
4.4.3 样品间维恩图分析 | 第48页 |
4.4.4 显著差异基因分析 | 第48-51页 |
4.4.5 差异基因KEGG分析 | 第51-53页 |
4.4.6 益生菌组与致病菌组转录组差异分析 | 第53-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5-57页 |
5.1 结论 | 第55-56页 |
5.2 建议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附录A 仪器设备 | 第66-67页 |
附录B 试剂 | 第67-68页 |
附录C 常用试剂的配制 | 第68-69页 |
附录D 培养基的配制 | 第69-70页 |
个人介绍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